当前位置:起名网 > 宝宝起名

曾姓起源来源详解 帅气有涵养的曾姓宝宝名字大全

旧楼天台  2022-04-13 16:59 来源:起名网

确定
已选:
[摘要]曾姓: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在我国人口众多,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曾姓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北宋参知政事曾公亮,唐宋八
曾姓: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 ‚ 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在我国人口众多 ‚ 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曾姓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 ‚ 北宋参知政事曾公亮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 晚清洋务派和湘军首领 ‚ 无产阶级革命家 ‚ 新中国少将曾生 ‚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等。 起名网下面为您提供精心整理的曾姓起源,曾姓的来源。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来源详解 帅气有涵养的曾姓宝宝名字大全
姓氏名称: 曾     拼音: zeng[一声]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涌泉西庄村有一支曾氏族人以宋朝曾肇为始祖以曾与达为一世祖其间相差四百年不能续接   曾姓分布     曾姓当代分布     据统计 ‚ 按人口多少 ‚ 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 ‚ 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 ‚ 人口大约有600多万 ‚ 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四川  泸洲泸县 ‚ 据统计 ‚ 该县曾姓为第6大姓 ‚ 该县人口230135人 ‚ 有10975人姓曾 什邡县 ‚ 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县研城镇2382户 ‚ 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户 ‚ 275人;夹江县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县 ‚ 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9大姓之一;崇义县 155姓有曾姓;定南县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县328姓、潢川县494姓、西平县302姓、虞城县328姓、息县340姓、太康县467姓、淅川县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滨县207姓、登封县337姓、光山县 334姓、长葛县206姓、长垣县214姓、柘城县235姓、鄢陵县231姓、延津县265姓、新县272姓、夏邑县292姓、扶沟县 279姓、南阳市613姓、商水县281姓、西华县249姓、濮阳县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县523姓、嘉定552姓、宝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红安县239姓有曾姓;汉川县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布     曾姓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天下一曾无二曾 ‚ 现在曾姓的中国人 ‚ 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 ‚ 系出自姒姓 ‚ 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 ‚ 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 ‚ 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 ‚ 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 ‚ 后去邑旁(即“阝”旁) ‚ 表示离开故城 ‚ 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 ‚ 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 ‚ 因曾姓先前是一家 ‚ 所以对于同姓联婚 ‚ 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远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 ‚ 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 ‚ 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 ‚ 发生过一次大洪水 ‚ 持续了很长时间。 田地被淹没 ‚ 庄稼被冲毁 ‚ 房屋倒塌 ‚ 牲畜死亡。 洪水泛滥 ‚ 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 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 ‚ 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 洪水时涨时退 ‚ 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 ‚ 滚)号若阳的人 ‚ 是黄帝族后裔 ‚ 为夏部落酋长 ‚ 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 ‚ 为崇伯 ‚ 赐姓姒。 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 ‚ 他生性耿直 ‚ 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 ‚ 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 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 ‚ 企图把洪水堵住。 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 ‚ 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 ‚ 最后把堤冲溃 ‚ 大水更加横流泛滥。 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 ‚ 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 ‚ 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 ‚ 围了南边北边泛滥 ‚ 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 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 舜见鲧治水9年 ‚ 非但没有成功 ‚ 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 ‚ 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 ‚ 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 ‚ 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 ‚ 改用疏导的办法。 他根据地形的高低 ‚ 疏通河道 ‚ 排除积水 ‚ 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 ‚ 流向大海。 经过13年的努力 ‚ 制服了洪水。 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 ‚ 回到平原上。 接着 ‚ 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 ‚ 引水灌溉 ‚ 化水害为水利 ‚ 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 ‚ 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 ‚ 吃苦耐劳 ‚ 为天下人谋利益 ‚ 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在外面一共13年 ‚ 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 ‚ 却没有进去看一看。 “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 ‚ 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 ‚ 被尊称为“大禹” ‚ 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 ‚ 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 ‚ 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 ‚ 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 ‚ 因为禹治水有功 ‚ 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 ‚ 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 ‚ 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 ‚ 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 ‚ 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不久 ‚ 皋陶死 ‚ 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 但是 ‚ 当禹年老死后 ‚ 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 ‚ 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 ‚ 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 ‚ 户)氏的反抗。 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 ‚ 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 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 ‚ 最后把有扈氏灭了。 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 ‚ 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 ‚ 他的儿子太康即位。 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 他不管政事 ‚ 专爱打猎。 有一次 ‚ 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 他越打越起劲 ‚ 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 ‚ 黄河下游的夷族 ‚ 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 ‚ 义) ‚ 野心勃勃 ‚ 想夺取夏王的权力。 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 ‚ 觉得是个机会 ‚ 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 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 ‚ 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 ‚ 走到洛水边 ‚ 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 ‚ 拦住他的归路。 太康没法 ‚ 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 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 ‚ 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 ‚ 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 ‚ 百发百中。 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 到仲康一死 ‚ 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 ‚ 夺了夏朝的王位。 他仗着射箭的本领 ‚ 也作威作福起来。 他和太康一样 ‚ 四出打猎 ‚ 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o ‚ 啄)。 寒浞瞒着后羿 ‚ 收买人心。 有一次 ‚ 后羿打猎回来 ‚ 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 ‚ 夺了王位 ‚ 霸占了后羿的妻妾 ‚ 并生下两个儿子 ‚ 一个叫浇(ao ‚ 傲) ‚ 一个叫殪(yi ‚ 意)。 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 ‚ 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 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 ‚ 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 ‚ 见相被杀 ‚ 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 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 ‚ 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 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 ‚ 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 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 ‚ 对他特别爱护。 少康长大后 ‚ 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 ‚ 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 少康长大以后 ‚ 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 对寒浞 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 ‚ 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 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 椒还没到有仍 ‚ 少康得 到了消息 ‚ 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 有虞的诸侯叫 虞思 ‚ 是有虞氏之后 ‚ 世代与夏后氏亲善 ‚ 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 ‚ 就热情接纳 ‚ 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 ‚ 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 ‚ 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 ‚ 又把纶(今河南虞城 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 在此地 ‚ 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 ‚ 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 于是 ‚ 少康便以纶为基础 ‚ 积蓄力量 ‚ 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 ‚ 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 ‚ 有个逃居在有鬲(li ‚ 利 ‚ 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 ‚ 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 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 ‚ 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 然后 ‚ 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 ‚ 季杼的军队灭了殪 ‚ 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 ‚ 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 ‚ 又重新夺回政权 ‚ 恢复夏后氏统治。 史称“少康中兴”。 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 ‚ 恢复了夏禹的业绩 ‚ 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 ‚ 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 ‚ 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 ‚ 因此 ‚ 上任伊始 ‚ 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 ‚ 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 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 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 ‚ 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加强集权统治 ‚ 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 少康的小儿子曲烈 ‚ 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 ‚ 曾)的地方 ‚ 建立鄫国。 据说 ‚ 曲烈天生神异 ‚ 精勤思考 ‚ 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 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 ‚ 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 ‚ 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 ‚ 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 ‚ 曾)。 公元前 567年 ‚ 鄫被莒国所灭 ‚ 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 ‚ 在今河南方城县北。 《国语·郑语》昭注:“缯 ‚ 姒姓 ‚ 申之与国也。 ”缯作为申国的与国 ‚ 当与其相近。 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 ‚ 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 ‚ 其同姓亲族 ‚ 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 ‚ 或被迫向四方迁徙。 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 ‚ 封鄫为子爵 ‚ 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 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 ‚ 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 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 ‚ 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 襄公四年 (前569年) ‚ 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 ‚ 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 ‚ 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 ‚ 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 ‚ 生公子巫。 不久 ‚ 时泰又娶莒女 ‚ 生子后欲立为嗣 ‚ 危及巫的地位。 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 ‚ 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 同年十月 ‚ 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 ‚ 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 ‚ 结果吃了败仗。 次年 ‚ 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 ‚ 联合抗楚 ‚ 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567年 ‚ 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 ‚ 而怠慢了莒国 ‚ 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 ‚ 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 ‚ 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 ‚ 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 ‚ 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 ‚ 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 ‚ 古代称国为邑) ‚ 作为自己的姓氏 ‚ 于是便有了曾姓。     少数民族中曾姓: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 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 ‚ 原称“越族” ‚ 自称“安南” ‚ 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 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岛、巫头岛上 ‚ 京族曾姓族人迁入潭吉岛的时间较早 ‚ 在此已居住8代;巫头岛上的曾姓族人迁居于此稍晚 ‚ 仅传3世。     满族 今河北省隆化县的中满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陵两个布依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市郊 ‚ 属古代“百越”中的一支。 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有曾姓。    

曾姓的来源之迁徒分布


        曾姓起源来源详解 帅气有涵养的曾姓宝宝名字大全
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 ‚ 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二位 ‚ 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十六位 ‚ 属于超级大姓系列 ‚ 人口约八百三十六万九千余 ‚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 曾氏最早源起于山东 ‚ 一直到汉朝之前皆未出山东之境。 自西汉开始 ‚ 曾氏族人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 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湖南长沙) ‚ 是为长沙房 ‚ 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 ‚ 是为扶风房。 其后曾玉、曾淐分别迁居于冀州(今河北冀县)、青州(今山东淄博)。 王莽之乱后 ‚ 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之吉阳乡 ‚ 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 ‚ 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 自清朝起 ‚ 曾氏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1.春秋时期: 曾氏远出于夏禹 ‚ 到了春秋末年 ‚ 家族中出了曾点、曾参(宗圣曾子)父子。 在《曾氏族谱》中 ‚ 曾氏族人大多把宗圣曾子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逃至鲁国的曾氏族人在鲁国世代为官 ‚ 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 ‚ 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 ‚ 使曾氏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 ‚ 曾氏族人因一直以“孝”著称 ‚ 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 从而声名显赫 ‚ 家族昌盛。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 ‚ 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 ‚ 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兴平) ‚ 是为扶风房 ‚ 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今河北冀县)、青州(今山东淄博)。 曾宝之孙曾据 ‚ 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 ‚ 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今江西吉安)之吉阳乡 ‚ 是为吉阳房。 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 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 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广昌) ‚ 为抚州(今江西临川)房。 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今广东韶关) ‚ 为韶州房 ‚ 曾珪之子曾永 ‚ 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 ‚ 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广州)。 至此 ‚ 曾氏族人在汉朝末期以前 ‚ 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 ‚ 不断迁移 ‚ 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 人口众多 ‚ 家族兴旺 ‚ 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
  2.两汉时期: 发祥于山东的曾氏族人 ‚ 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 ‚ 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庐陵一带。 然后 ‚ 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 ‚ 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 ‚ 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 ‚ 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 ‚ 遂使曾氏族人发展成为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曾氏族人于东汉时期又大举南迁 ‚ 第十五世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 ‚ 先居于庐陵吉阳乡 ‚ 后又迁至莺迁乡。
  3.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参第二十三世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徙居蜀郡(今四川、重庆一带)。 连年战乱频仍 ‚ 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 ‚ 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 中原士族大举南迁 ‚ 所以曾氏族人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 ‚ 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 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今四川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苏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河南南阳)、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地。 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氏族人遍布全国 ‚ 名人不断涌现 ‚ 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 ‚ 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姓之一。
  4.隋、唐、五代时期: 社会安定 ‚ 宗族发展速度加快 ‚ 扩张、播迁亦为时尚。 唐朝末期 ‚ 曾氏族人有入迁福建者。 后来至宋朝末期 ‚ 由于战乱 ‚ 外族入侵 ‚ 曾氏又几度迁移。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 ‚ 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 ‚ 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 ‚ 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 南丰曾氏族人经江西广昌、石城 ‚ 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 ‚ 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5.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 ‚ 曾参第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香港新界的《曾氏历代宗亲谱》中记载:“纡淳 ‚ 官封鲁国公 ‚ 宋政和壬辰年 ‚ 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 生子仲辉 ‚ 辉子桢孙、佑孙 ‚ 因宋元兵扰 ‚ 不能安居 ‚ 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 ”这说明在宋朝末期已有曾氏族人到金门居住了。 靖康之乱时 ‚ 金门就是乱世中的桃源 ‚ 当时梁、傅、曾氏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 ‚ 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在《江阴曾氏续修宗谱》中记载:“始迁祖孝宽 ‚ 北宋宰相曾公亮子 ‚ 自晋江迁江阴”。 在《海虞曾氏家谱》中也记载:“始迁祖怀 ‚ 世为晋江人 ‚ 宋室南渡 ‚ 自京城迁居常熟。 后官至右丞相 ‚ 赐第县治西衮绣坊。 本族一世祖懈 ‚ 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江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中记载:“硅子第三十五世隐自吉阳移家泉州 ‚ 第四十八世德于明初自晋江移家江阴之南乡 ‚ 至其孙享禄、良禄之后析为东分、西分 ‚ 散居于曾村、戈巷、金巷等处。 ” 江西南丰曾氏族人迁至润州 ‚ 《润城西门外曾氏重修族谱》中记载:“一世祖为北宋曾布 ‚ 崇宁年间出守润州 ‚ 子孙遂世居之。 ”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中记载:“始迁祖坟政、如湖、京益 ‚ 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
  6.明、清时期: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中记载:“始迁祖宣杰 ‚ 明永乐二年自吉水迁至湖南龙阳邑南小塘”。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中记载:“第五十六世芝 ‚ 明永乐至弘治间人 ‚ 自永丰迁来宁乡 ‚ 居于麻田”。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中记载:“始迁祖定四郎 ‚ 明初由江西万载迁湘乡 ‚ 卜居女句水七里塘曾家边”。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中记载:“圣三郎元季由赣迁湘乡 ‚ 是为本族始祖。 其子镇抚明初徙居邑南黄花韶岭间 ‚ 卒葬榔山;其子纹禄自榔之神山徙居龙潭头江”。 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 ‚ 清政府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 ‚ 外省移民纷纷迁入四川。 曾氏也在其中。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歉收 ‚ 由长江水路入川的“楚省饥民”“日以千计”两湖百姓携家眷入川者 ‚ 不下数十万 ‚ 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 曾氏族人也在这次西行之列。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中记载:“始祖志诚 ‚ 元时由赣入粤。 始迁祖兰耀、集虞 ‚ 清雍乾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 ”民国《成都曾氏支谱》中记载 ‚ 仅广东兴宁曾氏就有成都、崇宁、新津、彭县、彭山、嘉定、犍为、华阳、金堂、仁寿等地;另外在民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中记载 ‚ 广东长乐曾氏族人分别迁往简州、金堂、成都、华阳、新都、新繁、资阳。 至此 ‚ 曾氏族人已播迁于各地 ‚ 且有远播台湾与海外各地者。
  7.迁入台湾: 曾氏族人迁居台湾是在明朝末期 ‚ 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吻 ‚ 他在明崇祯十五年。 (公元1642年)便到台湾开垦了。 曾氏族人大举移居台湾是在清朝时期 ‚ 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曾氏入台者三十人。 清康熙年间 ‚ 一人与许姓合垦新竹县香山乡(今台湾新竹) ‚ 一人到今彰化县竹塘乡开垦。 清康熙末年 ‚ 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深耕堡(今台湾新化沙山乡)。 清康熙、雍正年间 ‚ 曾某与邱、乌二姓 ‚ 合垦屏东县车城。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 ‚ 福建南安人(今福建南安)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 ‚ 陆丰人(今广东陆丰)曾国鹄入垦竹北二堡圆山(今台湾新竹红毛乡)。 清雍正初年 ‚ 曾某与巫、何二姓开垦猫罗堡柳树林庄、登台庄。 清雍正年间曾某与许、叶二姓合垦今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香山。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 ‚ 漳州人(今福建漳州)曾合记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今台湾新店)顶城里。 清乾隆八年 ‚ 广东人曾某与广东人赖、曹、温三姓 ‚ 福建人田、庄二姓 ‚ 开垦苗栗二堡通霄庄(今台湾苗栗通宵镇)。 清乾隆三十年 ‚ 同安人(今福建同安)曾某入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 清乾隆四十年曾某与何、巫二姓合垦今台中县东势镇。 清乾隆四十一年泉州人(今福建泉州)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青湖村中湖。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 ‚ 广东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 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曾干运入垦新竹县宝山乡。 迁徙台曾氏族人以福建、广东居多 ‚ 多系龙山派苗裔。 台湾省新竹县竹北乡莰顶曾氏的祖先 ‚ 就是第六十七世裔孙 ‚ 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自福建同安渡海入台的。 台北县曾氏 ‚ 亦出晋江曾氏。 桃园新屋乡永安村曾氏 ‚ 则来自广东陆丰县 ‚ 自武城繁衍而来。 迁居台湾曾氏族人的聚居地看主要在新竹、南投、台南等地。 晋江新市武城曾氏迁往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今台湾新竹)、竹堑、彰化、淡水(今台湾台北淡水镇)、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晋江畲店曾氏迁往咬狗竹、盐水港;泉州龙笋曾氏迁往彰化城内、府城等。 随着当地曾氏居民的增多 ‚ 随之也出现了以曾氏命名的自然村 ‚ 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 ‚ 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 ‚ 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 民国四十二、三年间(公元1953~1954) ‚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 ‚ 阳明山一特别区 ‚ 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十一县所作的调查表明 ‚ 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四县外 ‚ 全省住民八十二万八千八百零四户中 ‚ 有曾氏一万两千零二户 ‚ 占全部户数的1.45% ‚ 居全省七百三十七姓的第十六位。
  .移居海外: 据民国三十七年重修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一百零八名族人移居南洋 ‚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记载:三十四人到海外谋生。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记载:“应助 ‚ 明威将军 ‚ 生于顺治己丑年(公元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 ‚ 卒康熙乙亥年(公元1695年)十月初四日 ‚ 旅葬安南国(今越南)”。 《武城曾氏宗谱》记载有的毓萱、毓应、毓蒲、毓宁四人:毓萱 ‚ 字秉可 ‚ 号仕受 ‚ 生康熙戊戌年(公元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游东瀛。 毓应 ‚ 生雍正五年丁末(公元1727年)二月廿二日 ‚ 往番邦。 毓蒲 ‚ 生乾隆丙辰年(公元1736年)七月初九日 ‚ 往暹罗。 毓宁 ‚ 生雍正壬子年(公元1732年)九月初八日 ‚ 卒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七月十三日 ‚ 葬在暹罗。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有坤观、衍国两人:坤观 ‚ 字贻地 ‚ 生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十月十四日 ‚ 卒乾隆辛亥年(公元1791年)六月初十日 ‚ 殁于吕宋。 衍国 ‚ 号怀远 ‚ 生于雍正丙午年(公元1726年)八月十八日 ‚ 逝世于乾隆乙酉年门765年)九月廿九日 ‚ 殁葬吧地。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记载:传龙 ‚ 生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公元1897年)正月初二日 ‚ 往南洋。 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 传挺 ‚ 生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七月二十日 ‚ 在南洋。 配连氏 ‚ 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 ‚ 在南洋。 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 纪巩 ‚ 生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 ‚ 往南洋。 配陈氏 ‚ 生宣统二年庚戌五月初十日 ‚ 卒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 ‚ 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山。 纪烈 ‚ 生光绪十三年丁亥(公元1887年) ‚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因匪乱 ‚ 携妻徐丽 ‚ 子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士。 夫妻卒葬南洋 ‚ 子孙现在拉美士。 广听 ‚ 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八月初七日 ‚ 往南洋。 配陈氏 ‚ 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九月初五日 ‚ 卒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 ‚ 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山公冢。 昭美 ‚ 字口焕 ‚ 生光绪十一年乙酉(公元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 ‚ 卒葬南洋。 配黄氏 ‚ 生光绪十九年癸巳(公元1893年) ‚ 卒民国十八年己六月初九日 ‚ 葬南槟榔屿眼唐。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记载:庆伻 ‚ 生于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 ‚ 卒1978年戊午三月十一日。 配缅甸仰光口氏 ‚ 子五 ‚ 长台升 ‚ 次台金、三台前、四台源、五台江。 合家现住在仰光。 从侨居的地点看大部在南洋 ‚ 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曾氏族人定居。 曾氏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 ‚ 到目前为止 ‚ 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氏族人的足迹。
  9.当代分布: 如今 ‚ 曾氏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当今曾氏族人在中国人口众多 ‚ 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为多 ‚ 这四省曾氏约占全国曾氏人口的65%以上。

 

曾姓起源之郡望堂号


        曾姓起源来源详解 帅气有涵养的曾姓宝宝名字大全
1.郡望:
鲁 郡:亦称鲁国、鲁国郡。 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 ‚ 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 ‚ 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 另外 ‚ 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 ‚ 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 ‚ 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 ‚ 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 ‚ 继而恢复曲阜原名 ‚ 而治所均在兖州。 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 ‚ 公元前441年)置郡 ‚ 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 ‚ 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 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 ‚ 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 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 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 ‚ 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 ‚ 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 ‚ 公元194年) ‚ 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 ‚ 一说在江西吉安)。 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 ‚ 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到了唐朝时期 ‚ 又改名为吉州。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吉县古称“屈” ‚ 实际上“吉”与“屈”乃一音之转 ‚ 是后人为避其“短亏”、“困顿”等贬义 ‚ 才谐为“吉”的。 周惠王十九年(癸亥 ‚ 公元前658年) ‚ 晋献公为了实施其消灭虞国和虢国的计划 ‚ 采纳了大夫荀息的建议 ‚ 以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贿赂虞君 ‚ 请求借道南下伐虢。 所谓“屈产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泽州县 ‚ 一说在曲沃县 ‚ 一说在潞城市)所产的宝玉 ‚ 这是两种晋国特有的珍稀之物。 起初晋献公还舍不得送给虞君 ‚ 荀息劝道:“只要虞国允许借道给我国 ‚ 这两件宝物只不过是在外寄存些时候罢了”。 果然三年后 ‚ 晋国利用虞君的短视先后消灭了唇齿相依的虢国和虞国 ‚ 良马和宝玉又重新回到了晋献公手中 ‚ 只是“马齿长矣”。 几乎与伐虢战争同时发生的另两件与屈有关的史事便是“夷吾居屈”。 当时 ‚ 骊姬为了废掉太子申生 ‚ 改立自己的儿子奚齐 ‚ 借口屈与蒲为国防重地 ‚ 鼓动晋献公下令让夷吾守屈 ‚ 让重耳守蒲 ‚ 完成了她扫清障碍的第一步。 据《左传》记载 ‚ 在修筑屈邑的过程中 ‚ 夷吾发现筑城的工人常把柴草填进墙体内充土方 ‚ 工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 于是就汇报晋献公 ‚ 晋献公又严厉斥责了监工的士大夫。 士大夫却恭敬而坦率地向晋献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没有战争而筑城池 ‚ 这只能使国内的敌人据以为患 ‚ 既然是为敌人修城池 ‚ 又何必那么认真呢?我没有认真筑城 ‚ 是对您的不敬 ‚ 但如果认真筑城而被敌人利用 ‚ 又是对您不忠 ‚ 我该怎么办是好?如果君主能修养德行 ‚ 群公子的地位得以巩固 ‚ 什么城池能比这坚固?但照此下去 ‚ 不出三年将出现内战 ‚ 我看就不要太认真了吧”。 回家后 ‚ 士大夫腹牢骚地赋诗一首 ‚ 其中有“一国三公 ‚ 吾谁适从”的名句。 周惠王二十一年(乙丑 ‚ 公元前656年) ‚ 骊姬又设计诬陷夷吾和重耳要加害晋献公 ‚ 夷吾恐祸及其身 ‚ 连夜从绛都逃往屈邑。 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怒不可遏 ‚ 派人伐屈 ‚ 夷吾被迫据城抵抗。 次年春 ‚ 又派贾华伐屈 ‚ 夷吾不敌 ‚ 只得逃往梁国避难。 屈地分为北屈和南屈两部分。 《左传》在记述骊姬谮诸公子于献公时说:“蒲与二屈 ‚ 君之疆也” ‚ 这“二屈”即指北屈和南屈。 《水经注》中引用了《汲郡古文》中的一句话:“翟章救郑 ‚ 次于南屈” ‚ 也证实了二屈之分。 西汉因在今吉县置北屈县 ‚ 隶平阳郡。 北魏延兴四年(甲寅 ‚ 公元474年) ‚ 因定阳县(今陕西省宜川县)的定阳胡人东渡黄河居此 ‚ 魏孝文帝特在今吉县城侨置定阳郡和定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戊午 ‚ 公元598年) ‚ 又改定阳县为吉昌县。 “吉昌”一名与当时相邻的禽昌、昌宁、平昌、昌原等县名同属“昌”系列地名 ‚ 是这一地区古老昌方文化的反映。 吉 ‚ 乃谐音于古名“屈”。 五代唐时 ‚ 为避李克用之父李国昌名讳 ‚ 改为吉乡县 ‚ 先后属慈州、耿州、吉州 ‚ 并为州治所在地。 元至元二年(乙丑 ‚ 公元1265年) ‚ 吉乡县并入吉州。 清雍正二年(甲辰 ‚ 公元1724年) ‚ 改为直隶州 ‚ 辖蒲县、乡宁县;清雍正九年(辛亥 ‚ 公元1731年) ‚ 蒲县划出改属隰州。 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 ‚ 公元1772年) ‚ 吉州改为散州 ‚ 与乡宁县同隶属于平阳府。 民国元年(壬子 ‚ 公元1912年)3月 ‚ 山西省废吉州 ‚ 改为吉县至今。 鲁阳县:即鲁山 ‚ 古称鲁阳。 汉朝时期置鲁阳县 ‚ 因其县东北十八里有座鲁山 ‚ 在唐朝时期更名为鲁山。 据《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 ‚ 回生群山 ‚ 为一邑巨镇 ‚ 县以此名” ‚ 治所即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2.堂号: 鲁国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以望立堂。 鲁阳堂:以望立堂。 武城堂:以望立堂。 曾氏源出姒姓。 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 ‚ 历夏、商、周三代 ‚ 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 ‚ 太子巫逃往鲁国 ‚ 后称之武城 ‚ 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 “鄫”去邑(阝)为曾 ‚ 称为曾氏。 曾巫的孙子曾点 ‚ 字暂 ‚ 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 ‚ 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 武城即为曾氏的远祖发祥之地 ‚ “武城堂”名本源此。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 ‚ 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第一 ‚ 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第二 ‚ 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地势那 ‚ 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费县)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崇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敦本堂:资料有待补充。 宗圣堂:资料有待补充。 守约堂:资料有待补充。 养志堂:资料有待补充。 若文堂:资料有待补充。 敬慎堂:资料有待补充。 荣庆堂:资料有待补充。 继省堂:资料有待补充。
 

曾姓的家谱


        曾姓起源来源详解 帅气有涵养的曾姓宝宝名字大全
简介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重庆、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河南等地区 ‚ 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 ‚ 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 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 ‚ 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 ‚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2目录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潮阳、惠来《武城曾氏潮阳联修族谱》6卷 凤岗介福堂 曾宪新主编 2001年编修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年)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年)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书之 ‚ 曾高望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守约堂木刻本 三十九册 河北大学 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征五卷 曾士璋辑 清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 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宗圣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辑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民国三年(1914年)重镌本 一册 河北大学(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曾百容等续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大渡乡 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 (民国)曾毓南、曾广发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 (民国)曾志益重修民国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武城曾氏族谱二卷 木刻本 湖南来凤县志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 ‚ 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贯之、曾得宗修 ‚ 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湖南图 存八卷 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录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图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1、2 ‚ 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 ‚ 曾毓绪、曾广镕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9)、美国 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 (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图(存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曾广杰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连胜修 ‚ 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 ‚ 又一部存三册) 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养志堂活字本 七册 吉林大0学 湖南永州曾氏世系族谱谱源 ‚ 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印本一册 ‚ 县花江乡架桥村。 湖南曾氏重修族谱(1932年)刊印本一十七册 ‚ 县花江乡架桥村。 湖南曾氏续修族谱刊印本一册 ‚ 县花江乡架桥村 ‚ (2009年)曾昭德、曾昭寿纂修。 湖南曾氏续修族谱刊印本一册 ‚ 县界牌乡古塘(蔡家冲)(2008年)曾纪律、曾纪福、曾纪忠纂修。 曾氏宗谱不分卷 曾星炳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辑 民国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曾彬文卒于清咸丰十年 ‚ 后人增辑记事至宣统间 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口口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 木刻本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谱四卷 江西铜鼓县丰田木刻本江西档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 残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口口卷 (民国)曾大方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山东·武城崇村曾氏族谱 (民国)曾昭海等纂修 1936  武城崇村曾氏族谱 武城崇村曾氏族谱(6张) 济宁铅石印刷 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年)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照临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江西图 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后编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年)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七卷)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达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 一册 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日本、美国 注:首修于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图 注: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 林添福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 四册 美国 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写本 一册 美国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木活字本 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刊本 美国(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编修者不详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册美国国会 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咏同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刻本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民国)曾达文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 三册 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序刊本 六册 日本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庆良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一册 日本、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一卷 曾文玉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日本东京帝大 曾氏家训八卷 曾克专 民国铅印本 一册 日本东京帝大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清)曾宪柘主修 清官统二年(1910年)木刻本 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辑 明嘉靖刻本 上海图 存五卷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 (明)曾孔化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刻本 上海图、天一阁 富顺·曾氏宗圣支谱 曾昭煌等编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文生续修 清咸丰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此谱首修于清乾隆年间曾仁山 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昭煌编纂民国间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川图(存一册)注:记事迄同洽年间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忠谋堂刻本 四川图 (存一册) 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 (民国)曾贡三、曾介圭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 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国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修 ‚ 此为四修 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曾锡光、曾传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内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晋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钞本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 ‚ 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系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 ‚ 曾味根续修 ‚ 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东梅县·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钞本 一册 台湾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本 十一册 台湾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钞本 一册 台湾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万万斋 附注五代闽南安郭忠福后受封广泽尊王之谱传、附土库凤山寺尊王版画像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湘乡曾氏文献、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谱 宗圣志不分卷(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附注曾宪口等在台湾重印宗圣传记事略 曾氏家乘五卷 曾克专 1958年曾克专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省文献会、北文献会 附注由赣人闽曾氏庐陵公裔孙谱系 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写本册 香港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刊本 四册 香港大学 武城曾氏宗圣志谱二十卷册 香港大学曾容光 清光绪十六年影印曾宪 1968年刊本 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光绪十七年写本一册 香港大学 曾氏家乘五卷 曾克专 1958年铅印本 一册 香港大学 曾氏家乘不分卷他家谱学会 福建·曾氏族谱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克专 1958年铅印本 一册 犹曾六郎 刊本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69年刊本 1969年刊本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朝清 196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海澄·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柱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宁化·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宁化·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清贤 刊本 一册 犹曾元辅 民国十五年刊本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曾得昌 刊本 一册 福建平和·曾氏家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民国三十七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平和·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真枝 1980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平和·曾氏族谱不分卷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同安·曾氏家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林碧珠 1985年刊本 (福建同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取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同安·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武平·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武平·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人格 1975年刊本曾蓬辉 1983年刊本曾庆祥 刊本 一册 犹 福建永定·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玉音 清嘉庆十二年刊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博罗·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修山 1971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程乡·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海丰·曾氏族谱不分卷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湘江 1963年刊本编修者不详 1968年刊 广东嘉应·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镇平·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义秀 1984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系·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呈贞 1976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南邑·曾氏家谱不分卷 杨朝逢、杨丹桂 197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台湾·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云(序)、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头公派下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丽纹 1979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嘉庆九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雾峰·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申甫 民国十二年、1976年 (续抄)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不分卷 曾玉音、曾味根、曾庄、曾文鳌清乾隆四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世系统图不分卷 曾焕魁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列代祖先祭祀表及户口誊本·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传家宝(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元辅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稻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玉音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惠安獭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惠安獭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民国十六年刊本 一册曾颐和 刊本 一册曾颐和 1967年刊本 广东省揭阳县西门外五经富客属宗圣曾子五十五世孙支系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黄帝至夏禹历代远祖史料集不分卷 曾颐和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回忆录不分卷 曾勤华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家谱(曾氏)不分卷 曾聪恕会缩微胶卷 家族簿不分卷编修者不详会缩微胶卷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 金湖春秋(曾氏等家谱)不分卷 曾人口(曾启修)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开澎始祖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江海、曾其明、曾荣宗、曾根旺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家谱不分卷 曾一平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派曾氏家谱牒(正本)不分卷 民国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世系 ‚ 第六十五派才公直系考直系图不分卷 曾份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上曾氏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之神位不分卷 彭素娟(抄) 1985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曾氏历代族谱不分卷 曾和文(重抄) 1970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族谱(曾氏)协春分堂不分卷 曾蓬辉 1983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南投曾质朴公派下家谱不分卷 曾海倾 1973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 平和族谱不分卷 曾焕枝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嵌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7年刊本 一册 犹他曾昆和 清道光元年刊本 泉郡龙山分派于台湾此路海山郡板桥庄下深丘曾氏历代家承不分卷 曾人焕 民国三十二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荣泉家谱(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荣泉 民国十一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汝拱汝潮曾公派下裔孙族谱不分卷 曾盛和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鲁国郡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来 1982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堂尚上历代祖高曾祖考妣神位不分卷 曾清发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堂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5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濠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神经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民国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清乾隆四十六年刊十八年刊本 一册十六世曾六一公派下家系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世系族谱(曾氏)不分卷 曾忠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2年刊本 一册 台北竹堑曾氏族谱序、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金定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台湾桃园永安村曾姓沿起及原籍界台籍历代谱序不分卷 曾门 196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太平寨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玉音 清嘉庆十二年、清光绪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堂家谱不分卷 曾进松 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曾纪湖 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雪兰莪曾氏宗祠族谱不分卷 曾庆贤 1960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燕翼堂曾氏族谱不分卷 霞山氏 清咸丰十一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依照童印族谱抄族谱(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祥富 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永定迁台曾氏派字系统表不分卷 曾子中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元才公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宝荪回忆录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东灿家谱表不分卷 1976年刊犹他曾宝荪 1969年刊本 一册 曾东灿家谱表不分卷 曾东灿 1980年刊本 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国堂族谱不分卷 曾富雄 1982年刊本 一册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系图(曾家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族谱记录簿不分卷 曾水发 1959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祖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77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见龙公尝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景和家谱表不分卷 曾景和 1981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丘渊源考不分卷 曾清贤 1981年刊本 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 曾水照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第六十五派才公房直系考不分卷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册 1976年刊本编修者不详曾氏黄氏梁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乘不分卷 曾克专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礼簿不分卷 曾荣村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册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胶卷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曾连科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秋林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松麟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嵩生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 曾氏家谱蔡惠荣(抄)不分卷 1979年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学序编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族原谱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克专 1962年刊本曾文楷 1977年刊本 一册 曾氏历代系统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七十三世伯杂公家谱不分卷 曾颐和 1961年刊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次源流族谱不分卷 曾光清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次源流族谱不分卷 曾光清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清道光二十六年刊 曾氏世系谱不分卷 曾光清 清道光二十六

用户反馈小孩起名,信息评论留言去会员中心评论
  • 2020-02-22 10:087***y
    昨晚查看了邮箱,看到了名字!非常不错,那些我都非常喜欢,女宝宝的名字非常文艺!真好!值得推荐。
  • 2021-08-27 03:26150****2063
    我家这边方圆几里之内同名的宝宝到处都是,甚至还同名同姓,我还是想给宝宝取个有诗经楚辞中最唯美的名字又比较特别的名字,还好现在网站很强大,还有取名字的服务。找了好几家最终选择了这家,大概也是缘分,老先生很专业,问了宝宝生辰八字等等,然后给了好几个名字任我挑选。
  • 2026-08-19 05:48草***4(匿名)
    朋友推荐的链接给我,果然大师还是大师,取的名字优雅大气,根据孩子的生曾八字取的,希望宝宝一生平安健康。
  • 2024-09-07 22:19心***年(匿名)
    大师讲解的很好,已经选用了大师取的名字,感谢
  • 2021-06-05 22:59150****2507
    师傅很耐心,服务很好,有问必答,名字很最新有创意的古风名字,已经给孩子上户口了。
  • 2022-02-21 19:47137****2184
    选到了合适的美名,老师专业客服态度也相当好,有机会推荐给朋友。
  • 2025-11-29 18:33小***蓉(匿名)
    很好,给女儿取的名字大气不落俗套,像女孩子。
  • 2029-11-02 14:16赞***机
    宝宝出生了提前给他取个好名字,别人推荐来的,都说大师取名特别的最新有创意的古风名字并且还有含义,根据宝宝的的生辰八字,取了名字,叫起来也特别的顺口。
  • 2030-10-21 16:06136****5423
    很喜欢师傅给我家宝贝儿子起的名字,八字批的很准,名字取得也很好听,很有诗经楚辞中最唯美的名字,师傅的易学和文学功底很深厚,卖家的服务态度也很好,有问必答,是真的人工起名,希望我家的宝贝儿子可以人如其名。
  • 2021-01-16 07:454***嘿(匿名)
    名字起的非常好,已经采用,服务也好,物超所值!必须好评。
  • 2026-10-21 00:08150****1475
    很不错 大师很专业 家里人都很喜欢 谢谢。
  • 2028-05-03 08:19131****5910
    宝宝的名字取好了,没用商家给起的,个人感觉商家起的名字挺高雅新颖有涵养的名字的,虽然家里人不太满意,还是给好评吧。
  • 2027-10-18 19:07笑***珍(匿名)
    起的很好很满意的,好评!谢谢店家,祝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万事如意。
  • 2033-01-29 01:32158****5188
    很满意,对比了多家店才选择的,大师根据小朋友的生辰八字起了几组名字都很满意。
  • 2029-02-03 16:52139****8865
    服务态度非常好 名字也非常喜欢 名字会跟随宝宝一生 取个好名字是非常重要的,起了两组名字才选出来的,各方面介绍都挺详细的,服务不错哦!赠送的小名我也很满意。
  • 2033-10-15 21:22155****7191
    师傅人真的很好,细心的解答,给孩子取得名字朗朗上口,高雅新颖有涵养的名字好记,意义很好,谢谢。
  • 2023-01-20 22:26徐***我
    大师真的很厉害,宝宝的名字已经想了快一个月了,最后感觉都不是很满意,也算是绞尽脑汁了,还是没取到合适的,很是烦恼,无意中听到朋友说网上可以取名,最后选择了让大师帮取个名字,真的很满意,大师真是取名高手,朋友们可以放心找大师帮忙给宝宝取名。
  • 2033-12-15 22:43158****3324
    不愧是大师制作,好的名字,好的一生开始,很满意推荐一下。
  • 2031-11-24 12:28155****7364
    给宝贝起名是个非常难的问题,自己在百度上搜了很多,都不满意,最后是朋友介绍我来这儿问问,果然真心不错,师傅很用心,取得名字洋气,叫起来很顺口。家里人都特别喜欢,
  • 2021-04-14 05:33z***妍(匿名)
    确定了最终选用的名字。我们非常满意,很感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