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有着55少数民族 ‚ 因为年代久远和地处偏僻 ‚ 很多人都只熟悉几个在电视上经常能看见或者是旅游地区的几个少数民族 ‚ 其中最为人熟悉的是藏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苗族等等几个少数民族 ‚ 其实我国还有许许多多分布比较广且偏远的民族 ‚ 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神秘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土族。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土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起名网
土族的详细介绍
土族 ‚ 现有人口191624人 ‚ 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民和、大通两县 ‚ 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地。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 ‚ 全境分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 北部山区森林密茂 ‚ 有广袤的草山牧场。 南部浅山 ‚ 河川交错 ‚ 气候温暖 ‚ 遍布良田园林 ‚
盛产蔬菜瓜果。 过去土族只有语言 ‚ 没有文字。 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 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 过去通用汉文 ‚ 1979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试行推广。 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 ‚ 尤其精于养羊。
土族文字:藏文、汉文
土族语言:土族语
土族宗教信仰:喇嘛教、道教、多神教、萨满教
土族的民族历史
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 在互助土族中 ‚ 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 ‚ 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 ‚ 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 ‚ 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 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汉 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 当时互助县属西宁州治 ‚ 可与传说印证。 明代安定卫的蒙古人受到攻击 ‚ 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 至于霍尔 人 ‚ 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的游牧民的泛称。 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 ‚ 近代则已专指土族而言。 互助县
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 尔吉、贺尔川等地 ‚ 传说是因为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 据研究 ‚ 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 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 当然也有人认为霍尔是胡儿一词的同音异写法。 源于吐浑、西夏、契丹、蒙古和
匈奴部落中的邀濮 ‚ 即辽金时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 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 更早的时期了。 但是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 ‚ 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党项、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
土族音乐
土族的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 ‚ 分为山歌“花儿”和家曲两大类。 土族“花儿”的调令很多 ‚ 如“尕连手令”、“好花儿令”、“杨柳姐令”等 ‚ 流行在互助土族地区的就有10多种。
土族“花儿”在旋律进程上起伏较大 ‚ 音域宽广 ‚ 节奏上大都是三拍子 ‚ 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结尾音拖长而下滑 ‚ 给人以深沉之感。
土族家曲的范围较广 ‚ 有叙事长诗曲、赞歌、问答歌、圆舞曲、婚礼曲等。 每首叙事长诗都有自己特有的曲调 ‚ 一般是上下两个乐句 ‚ 曲调优美 ‚ 屡听不烦;赞歌的曲调柔和优美 ‚ 悠扬奔放;问答歌的曲调干脆、明快 ‚ 句末大都有休止音;圆舞曲是跳安昭舞时唱的曲子 ‚ 比其他曲子欢快 ‚ 节奏明显。
土族的传统节日一
土族也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端午节 ‚ 不过土族还有许多自己的传统节日 ‚ 对土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了解下:
春节
春节是土族人最热闹隆重的节日之一。 节日前十多天就开始准备 ‚ 打扫房屋 ‚ 缝制新衣。 杀猪宰羊、烙炸年馍、酿造青稞酒等 ‚ 一片繁忙景象。 民间有“快腊月 ‚ 慢正月 ‚ 不过三十不歇脚”之说。
春节一般要过十多天。 腊月三十那天 ‚ 平时借用的家具及其它物件都要自觉送还。 把院落房屋重新打扫一遍 ‚ 贴上对联、年画和钱马 ‚ 堂屋正中桌上设香案 ‚ 供福、禄、寿三大神 ‚ 献上“酥盘”〈酿有红枣的大馒头〉等供品。 傍晚 ‚ 人们到祖坟上烧纸 ‚ 然后吃年饭 ‚ 也叫团圆饭 ‚ 传统的吃法是大块肥肉和长条面。 除夕晚上要全家团圆 ‚ 有的人算一算当年生产的收入 ‚ 有的为明年春耕做做打算。 这天夜里要通宵达旦不睡觉 ‚ 有人喝酒唱歌 ‚ 有人讲故事聊天 ‚ 大家全都高高兴兴。 子夜过后开始接神 ‚ 点明灯 ‚ 放鞭炮。 天发亮之际老人们去村庙上香叩拜 ‚ 然后人人身着新衣给长辈拜年。 串亲房及亲戚。
大年初一的早晨 ‚ 鸡叫第一遍的时候 ‚ 也就是早上四点钟左右 ‚ 男人们就登上高山进行祭祀活动。 妇女们和孩子们开始穿上节日盛装 ‚ 等天刚蒙蒙亮 ‚ 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时 ‚ 就开始在家里给长辈拜年。 然后 ‚ 走出家门到亲戚朋友家去拜年 ‚ 相互请客喝年茶。 所谓喝年茶 ‚ 也包括吃肉喝酒。
正月十五晚上撤去所供神位 ‚ 焚化钱马。 晚上吃肉馅或面油馅的馄饨 ‚ 在两个馄饨里包进两枚铜钱 ‚ 谁的碗里画上有铜 钱的馄饨 ‚ 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幸运。 在夜幕降临之际 ‚ 大门外堆放 7 个小麦草堆子 ‚ 从厨房内点燃白天扎好的火把 ‚ 引燃 麦草堆 ‚ 全家老小连续跳 3 次火堆 ‚ 以法邪消灾 ‚ 执火把者口 贼“去了!散了 !” 不停地挥舞着 ‚ 将火把送至山顶或某个较远距离的固定地点。 年长者观看火光色彩 ‚ 火呈暗红色 ‚ 判断气温升高 ‚ 雨量较多 ‚ 丰收在望 ; 火光淡黄 ‚ 则认为气候不正常 ‚ 出现旱灾。 在十五晚上 ‚ 还烧醋弹 ‚ 在醋中放进两个烧热的小石头 ‚ 冒出热气 ‚ 借以消毒。
重阳节
青海省土族每值农历九月初九凌晨便携带柴火、酒食等 ‚ 成群结队 ‚ 去郊外登山。 到山顶后点燃篝火 ‚ 待烈焰腾空时 ‚ 人们从火头上跃过 ‚ 谓之跳帽火。 青年人则将印有各种动物图案的小黄纸片 ‚ 撒到焰烟上方 ‚ 利用热气流飘升到空中 ‚ 预祝来年时运亨通。 然后 ‚ 大家围火而坐 ‚ 猜拳饮酒 ‚ 吹笛唱歌 ‚ 尽欢而归。
送灶神
送灶神是青海省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举行。 届时人们将黄泥抹在厨房的墙壁上 ‚ 上面点一些 白点即是灶神。 然后支一块供板 ‚ 上放青油灯和供馍等祭物。 传说这天灶神回天宫汇报人间事务 ‚ 故家家设供相送。 送灶神一般由家中主妇主持。 这天晚饭 ‚ 每家都 要吃灶饼 ‚ 并给灶神供三个。 此饼第二天必须吃掉 ‚ 唯姑娘不能吃。 送灶神时 ‚ 要用麦草编一个马 ‚ 上驮麦草编的草驮 ‚ 供六粒豌豆 ‚ 点上青油灯。 将草马放在灶口 和柏香一起烧掉 ‚ 并祷告灶神:“上天言好事 ‚ 回宫降吉祥” ‚ 然后磕头 ‚ 煨桑。 煨桑时烧松柏枝 ‚ 上面放点酥油和炒面。 至此 ‚ 认为送灶神上天了。 到了除夕之夜 还要迎灶神。 届时 ‚ 用白面在灶上抹一些白点 ‚ 并供上三个小馒头 ‚ 然后磕头、点灯 ‚ 在灶中煨桑。 各家还在门后点灯供馍 ‚ 以示将灶神迎到家中。 有的人家这晚在 灶神面前为姑娘举行戴天头的仪式。 青海省民和一带的部分土族相传 ‚ 他们原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 有一次一位先人没能按时赶回 ‚ 故延迟了一天祭灶 ‚ 后来定为每 年腊月二十四日。
跳神会
跳神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瀛姚马庄一带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 三月初三举行。 这天 ‚ 附近各村庄的土族以及其他民族身着盛装 ‚ 来到选定的地点集会。 跳神会仪式开始 ‚ 由五到六个法师向会场中央的龙王频频点头 ‚ 口中念念有 词 ‚ 并击鼓跳起神舞。 围观的群众跪拜祈祷 ‚ 以求龙王保佑当年风调雨顺 ‚ 庄稼丰收。 这天会场周围还摆有许多货摊 ‚ 进行各种贸易活动。
佑宁寺法会
佑 宁寺法会又称六月法会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宗教节日 ‚ 每年农历六月初二到初九日在佑宁寺举行。 届时 ‚ 人们停止劳动 ‚ 均去寺院集会。 喇嘛们每天必 须到经堂念经三次 ‚ 法台去经堂两次。 法会期间不少人供饭供茶。 六月初八、初九还要举行“跳官景"仪式。 到时 ‚ 寺院选出三十几个喇嘛组成跳神队 ‚ 装扮成神怪 鬼魔 ‚ 击鼓跳舞。 这天还有赛马活动。 佑宁寺法会非常隆重 ‚ 前来祭奠、参观者多时可达万人。
元夜节
元 夜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 西宁市附近及乐都县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届时要进行“跳火牙”、收瘟、观灯等活动。 “跳火牙” ‚ 即在夜晚家家户 户门前一溜燃起十二堆草火 ‚ 人们扶老携幼从火上跨过 ‚ 口中念着:“大吉大利 ‚ 吉祥如意”。 青年人和孩子们反复跨跳 ‚ 直到火微方休。 这一夜 ‚ 各个村庄 ‚ 烟火 缭绕 ‚ 人声沸腾。 收瘟 ‚ 即选拔几个年轻精悍的人 ‚ 扮成护法、金刚等神祗模样 ‚ 在全村挨门逐户串行 ‚ 俗称收瘟。 收瘟后各家要点燃巨型火把 ‚ 送往村外指定空地 处堆起 ‚ 以示将所有瘟疫烧掉。 观灯活动 ‚ 各村不大一样 ‚ 有的地方灯会颇有特色,如乐都按传统习惯 ‚ 事先给各家派灯 ‚ 每家做十盏、八盏不等 ‚ 每盏灯都有名 堂 ‚ 或星辰天宿 ‚ 或历史人物故事。 十五之夜 ‚ 灯火辉煌,五色眩目。 有些缺儿少女的人家 ‚ 这晚还要偷灯 ‚ 据说能把灯偷到手 ‚ 并一路不灭带到家中 ‚ 可生男育 女。
灯会
灯会是青海省民和一带土族节日 ‚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这天晚上 ‚ 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 ‚ 展出和观赏花灯。 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 ‚ 作出各种彩灯参展。 其中享有盛名的是呈长方形的排灯。 排灯两面各有三个画框 ‚ 绘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和人物。 画面按故事情节、连环成套 ‚ 画工精致 ‚ 人物形象生动 ‚ 灯内点燃蜡烛 ‚ 高悬街心 ‚ 排排相连 ‚ 宛如一条长廊。 观赏者赞不绝口。 九联灯高悬在一大八角形木架的每个角上 ‚ 联结成长串灯笼 ‚ 中间一吊灯下 ‚ 垂挂彩球。 据说抢得彩球者 ‚ 可得子获福 ‚ 吉祥如意。 所以青年人成群结伙 ‚ 簇拥一人 ‚ 在锣鼓声中夺抢彩球。 房顶高处设有机关 ‚ 有人拉动机关 ‚ 控制升降 ‚ 彩球不易抢到 ‚ 只是给人们提兴。 围观者人山人海 ‚ 若有人抢得彩球 ‚ 群情顿时沸腾 ‚ 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冬至节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 ‚ 每年冬至日早晨各家吃一顿油饼和“旗子”。 旗子是将面饼事先切成菱形花纹 ‚ 烘好后 ‚ 每一菱花为一旗。 中午、晚上吃烩菜和熬饭。 这天还举行男女青年们喜欢的骑马比赛和角力。 角力也称蹬棍 ‚ 其活动很有特点 ‚ 先由某村的小伙子们发起 ‚ 其它各村的小伙子前来参加。 比赛时两人相对就地而坐 ‚ 双手同握一木棍 ‚ 双腿并拢伸直 ‚ 脚掌相抵 ‚ 用脚、腰、臂的力量争取将对方拉起 ‚ 臀部被拉离地面者为负 ‚ 拉蹬时双膝不能弯曲。 比赛采取循环淘汰制的办法 ‚ 最后胜利者被誉为“巴图尔”(英雄)。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 土族人家男女老少带上早已准备好的白面馍、长面条、凉粉等到草滩或树林中游玩吃喝。 韭菜做馅的油炸盒子是不可少的 ‚ 孩子们穿上节日盛装 ‚ 戴上香包、艾叶 ‚ 玩各种游戏。 亲友之间还相互送馍。 各家在这天还要摘些柳枝插在房门、大门及庄稼地里 ‚ 以示庄稼茁壮。 老人们为串亲访友的男女孩脖上、手脚腕上系上五彩丝线环 ‚ 在耳鼻处擦抹几滴雄黄酒 ‚ 以示毒虫不伤、百病离身。 这天 ‚ 男青年们要抢夺姑娘们做的香包。 在民和县峡门集滩、东沟柳巷一带还要举行花儿会 ‚ 黄南州同仁县土族 ‚ 端午节要过三、五天 ‚ 这几天若降雨则认为十分吉利。
祭祖节
祭祖节是靑海省乐都、民和一带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三月底至四月初举行。 届时各家携带馒头、酒、奶茶、猪肉、果品、菜肴等上坟祭祖。 到坟地后摆好供品 ‚ 化纸焚香 ‚ 跪拜行礼。 祭毕,拣来羊粪、柴草 ‚ 燃起篝火 ‚ 热好酒菜 ‚ 野餐一顿。 人口众多的家族 ‚ 由年长者将各家馒头集中 ‚ 在首辈老袓母坟上 ‚ 依次滚下来 ‚ 众人跪下接馒头 ‚ 谁接到馒头 ‚ 象征其得儿得女。 这一天 ‚ 人们在坟前竞放各式风筝 ‚ 回家之前须将风筝焚毁 ‚ 切忌带回家中。
崩康
崩康是青海省土族民间祭祀节日 ‚ 每逢初一、十五日人们都要祭崩康。 “崩康”意为十万佛爷 ‚ 是—个四方形的亭子 ‚ 一般修建在大路旁、山 坡上或村庄中央。 四周有许多圆柱 ‚ 中间是一个用土块砌成的没有门窗的土屋 ‚ 里面放着一寸大小约千尊名叫“抄沙”的泥佛像。 土族认为 ‚ 这些泥佛像能挡住冰雹 等灾害 ‚ 又可保佑地方平安。 祭祀时人们围崩康转圈 ‚ 同时口中不断地念诵“六字真言”以祈祷。
朝山会
朝山会又称无良神会 ‚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 每年的朝山会由众人推举的六个青苗头儿主持。 头年十月份由青苗头向众家收一、二升粮食。 到六月 初六这天 ‚ 附近几个村的男女老少 ‚ 身着新衣 ‚ 手持碗筷 ‚ 到寺内吃一顿好饭 ‚ 另外还要请三、四个阴阳先牛在庙内念经 ‚ 以祈祷五谷车收 ‚ 人畜兴旺。
打施食
打 施食是青海省互助一带土族节日 ‚ 每年腊月二十九、正月十四日在尚地佑宁寺举行两次 ‚ 为期五天。 打“施食” ‚ 即消灭损害人的一切恶事。 腊月二十五日这天人们 用炒面做成一个二尺多高的三角形“施食”供起来 ‚ 并点上灯。 再做一个寸多长的小炒面人“扎廓”(代表一切恶事)。 把小面人置于盘中放在佑宁寺大经堂内的前 方。 从腊月二十五日起一直到腊月二十九日每天有十七个喇嘛在这里念经 ‚ 一天念四次。 期间禁止喇嘛外出。 领头念经者叫“多则布” ‚ 由经法好的喇嘛担任 ‚ 腊月 打施食时 ‚ 早晨在大经堂念经 ‚ 然后在大经堂前跳神舞 ‚ 由多则布将炒面人“扎廓”切成几段 ‚ 拿到寺院里面的护法神殿面前的一个土坑中 ‚ 上面放上柴草。 打施食 还要游行。 喇嘛们排着长长的队伍 ‚ 有二十四人打着二十四杆旗子 ‚ 旗队后面是吹海螺 ‚ 吹喇叭者 ‚ 再后面的八人抬着施食 ‚ 再后是多则布等十七个念经者和十几个 打鼓者。 到了放扎廓的地方 ‚ 多则布用施食当武器向扎廓打去 ‚ 然后将柴火点燃 ‚ 以为将扎廓烧死。 至此打施食的仪式全部结束。 正月打施食的仪式与腊月基本相 同 ‚ 只是多打八杆旗。 从正月初十日开始念经 ‚ 正月十四日正式打施食。
丹麻山歌会
丹麻歌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 统节日歌会 ‚ 每年农历六月十一日举行。 届时 ‚ 姑娘小伙子们穿着讲究 ‚ 成群结伙 ‚ 从四面八方赶到丹麻地方对歌玩耍 ‚ 届时人们自由组合成若干歌队 ‚ 摆开阵势 ‚ 各队分别推出开唱人 ‚ 以歌提问对方 ‚ 对方也以歌对答。 就这样一群对一群 ‚ 歌声彼起此落。 街上 ‚ 大路旁、树影下、小河边、到处是歌声。 当对歌告一段落时 ‚ 已 婚男女自动散去 ‚ 未婚男女们侧以歌传情。 有意者便成双成对离群而去。 到避静处 ‚ 姑娘或小伙子拿出自己最好吃的东西赠送对方。 这天老人儿童不参加对歌。 歌会 期间 ‚ 除对歌外 ‚ 还有唱戏、赛马 ‚ 比武等活动 ‚ 待夕阳西下 ‚ 人们才渐渐离去。
腊八节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 ‚ 在腊八节这天清晨 ‚ 鸡鸣即起 ‚ 到河边敲取冰块背到家中后 ‚ 放在大门上、房檐上、粪堆上、房内柜上及庄稼地里 ‚ 以示庄稼丰收、人畜平安。 此日早上还用豆面做一顿特殊的饭“搅团”。 搅团的做法是水开后放入土豆块 ‚ 再撒上面粉搅成粥状 ‚ 放上盐油 ‚ 吃时配上酸菜、辣椒和蒜等佐料即可。 吃饭之前 ‚ 按传统习惯 ‚ 舀上第一碗 ‚ 用手蘸粥 ‚ 在院内各房门上画一个“十”字 ‚ 祷告十方 ‚ 祈求幸福。 民间相传这一天是佛祖释迪牟尼成佛日。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 ‚ 有一牧羊女献以乳糜 ‚ 后人效法。 故这一天还要取五谷及果实等做粥供佛 ‚ 名为腊八粥。
清明节
青海省互助一带土族 ‚ 在清明这天 ‚ 同一家族的各户人家都要到坟上去祭奠。 将事先准备好的五至十二个菜和家族各户共同预备的一口猪 ‚ 收拾得干干净净带到坟地 ‚ 同时抬一大锅到坟前 ‚ 将猪杀掉煮熟 ‚ 然后点香烛 ‚ 烧黄表 ‚ 祭祀祖先。 祭毕便在坟前聚餐。 据说猪肉是给祖先的最好食物。 宰猪前 ‚ 喂一些粮食 ‚ 如果猪吃了 ‚ 说明袓先悦纳了这头猪 ‚ 若不吃 ‚ 要觅换别的猪。 因家境不好无法更换者 ‚ 必须向祖先祷告说明:“我们现在生活困难 ‚ 希望祖先保佑我们今年生活更富裕 ‚ 家庭和睦、平安 ‚ 明年一定预备一头更好的猪、更好的酒菜” ‚ 于是给亡人烧纸钱、奠酒。
赛马会
赛马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瀛一带土族节日 ‚ 毎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 届时 ‚ 周围各地的男女老少身着盛装 ‚ 汇集到指定的赛马场,赛马场上 ‚ 锣鼓喧天 ‚ 彩旗飘扬。 赛马开始 ‚ 骑手们俯身催马 ‚ 你追我赶。 赛马场上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 当地赛马分跑马和走马两种 ‚ 跑马比速度 ‚ 走马既比速度 ‚ 还比马的走势。 比赛结束 ‚ 要为获奖的马和骑手披红挂彩。 赛马后还要举行跳神会。
三月三
三月三是靑海省海东一带土族民间节日 ‚ 农历三月初三当地气候转暖 ‚ 春种开始 ‚ 故有“三月三 ‚ 脱掉祅儿换布衫”的民谣。 这一天 ‚ 土族人家聚集在一起 ‚ 请巫师跳神 ‚ 祈求神佛保佑人畜平安、当年风调雨顺。 这天禁止人们下地劳动 ‚ 跳神结束后人们又到野外游玩。
八月十五节
八月十五节是青海省互助、乐都、民和、同仁等地土族节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前一、二天 ‚ 家家都要做一直径一尺大小的蒸馍 ‚ 谓之大月饼 ‚ 内放姜黄粉 ‚ 红曲粉 ‚ 绿香豆粉等有色杏料 ‚ 还要做各种花卉图样和飞禽贴在上而 ‚ 用烈火蒸熟时 ‚ 绽开好多裂缝 ‚ 宛似绽开的花朵 ‚ 不仅好看 ‚ 而且好吃。 若在规定时间中大月饼没蒸熟 ‚ 则认为是好兆头 ‚ 预示明年获得丰收 ‚ 多做月饼。 此外还要做小月饼、土豆包子、花卷等 ‚ 赠送给亲戚朋友一些。 有的人家还买西瓜、水果。 十五晚上 ‚ 各家把特制的大月饼、瓜、果等献在当院的一个方桌上 ‚ 并点青油灯 ‚ 煨桑 ‚ 磕头接月亮。 月升后仝家围坐方桌 ‚ 边吃边聊 ‚ 吃得越多 ‚ 吉样越多。 有些孩童还跑到别人家“偷食”供品 ‚ 主人即使看见也装作若无其事。 有些土族人 ‚ 还在此日举行盆中盛水照月亮的活动。 中秋节过后的第二、三天人们还要带上小月饼串亲戚。
土族的传统节日二
土族人以热情好客而出名 ‚ 如果你去土族人家做客一定会被土族人们的热情而感动。 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土族的传统节日吧:
纳顿
“纳顿”是土族语音译 ‚ 意为“玩”、“娱乐”、“游戏”等 ‚ 是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中川、甘沟一带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 ‚ 因此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七月会”等。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 从夏末麦场结束时 ‚ 一直持续到秋天 ‚ 一般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 ‚ 历时近2个月 ‚ 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但它的起源 ‚ 自古以来就被神秘气氛笼罩着。 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纳顿起源的神奇传说。 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 ‚ 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 三年后 ‚ 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 ‚ 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 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 ‚ 竟然下令要杀害木匠。 木匠连夜逃到家乡 ‚ 组织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 皇帝闻讯后派出大批军队前来镇丨压。 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 ‚ 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 ‚ 扛着制好的战旗 ‚ 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 ‚ 高呼“大好!”向村庄的庙宇走去。 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 ‚ 村民们则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 ‚ 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 ‚ 于是军队便撤回去了。 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 。 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 ‚ 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庆祝丰收的活动。
官亭庙会
官亭庙会是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一带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九月初七至初九日举行。 初七中午 ‚ 人们抬着八 抬大轿 ‚ 扛着十面大旗。 敲锣打鼓恭请土族最崇信的二郎神。 抬到村口时 ‚ 全村人跪在路两边迎接。 人们还牵来曾向二郎神许过愿的羊和鸡 ‚ 在羊和鸡的头上倒酒 ‚ 若鸡、羊头摆动 ‚ 说明此祭物被二郎神悦纳 ‚ 否则更换一只。
火神节
火神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一带土 族节日 ‚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举行。 地点一般在该县的山陕会馆。 届时 ‚ 四面八方的土族群众涌向官亭街道 ‚ 大放焰火。 焰火有天女散花 ‚ 九盏莲灯等 ‚ 形成一片 五彩缤纷、辉煌夺目的焰火花海。 这一天还要进行传统的社火、灯笼表演和演唱戏剧。 男女老幼围观欣赏 ‚ 场面甚是壮观、热闹。
祭财神节
祭 财神节是青海省乐都一带土族民间节日 ‚ 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举行。 民间相传 ‚ 这天是财神赵公元帅的诞辰日。 届时 ‚ 家家吃羊肉烧茄子 ‚ 故土族民谚有“七月二 十二 ‚ 羊肉糊茄儿”。 羊肉烧茄儿的作法是:先煮一锅羊肉 ‚ 然后放入剥了皮的茄子和切好的萝卜坨坨 ‚ 待煮好后 ‚ 先蘸蒜泥醋汁吃茄子和萝卜 ‚ 再用手直接拿羊肉 蘸蒜醋吃 ‚ 谓之吃手抓羊肉 ‚ 最后在汤中煮面条吃 ‚ 俗称羊汤面。
祭佛节
祭佛节又称浴佛节 ‚ 青海 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宗教节日 ‚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 这几天方圆几十里 ‚ 甚至几百里的土族群众 ‚ 长途跋涉 ‚ 纷纷来到瞿昙寺、佑宁寺、塔尔寺 磕长头、布施供饭、转哥拉、点灯 ‚ 寺院还选出来一些喇嘛 ‚ 口念经文 ‚ 手持羯鼓舞蹈。 节日里人们还彼此诉说真情、排忧解难。 人们认为在这段日子里为人解忧 ‚ 是积德之事 ‚ 胜过平时干几百件好事。 尤其四月初八这天 ‚ 寺院举行颂经法会和晒佛活动 ‚ 还要用名香浸泡的水洗佛像 ‚ 给佛祖供献各种花卉 ‚ 相传佛袓释迦牟尼于 此日成佛。
祭家神
祭家神是青海省土族民间祭祀节日 ‚ 每年十月初一举行。 土族人家除供财神、灶 神、门冲、菩萨等神之外 ‚ 每家还供有家神 ‚ 家神名目很多 ‚ 如祖师爷、白马天将和喇嘛神 ‚ 凡供有喇嘛神的人家必须有当喇嘛的人 ‚ 否则不能供喇嘛神。 凡遇初 一、十五和年节 ‚ 家家必点灯上香祭祀家神 ‚ 每隔三年必须要大祭一次。 大祭时须请法师跳神 ‚ 还要点烧香纸。 家中人可向家神卜问一些诸如年景好坏 ‚ 家中有无祸 事之类的问题 ‚ 法师代神回答。 民和县一带的土族于每年十月祭祀家神 ‚ 祭祀仪式很特别 ‚ 这天清早 ‚ 要给家神化纸、供饭 ‚ 然后举行祭祀仪式 ‚ 先由法师跳舞请 神 ‚ 待跳累了再由三个妇女接跳 ‚ 三人中有一人必为家中人 ‚ 其余两个可是外家人 ‚ 待跳到狂热时 ‚ 要作出一些性爱姿态 ‚ 以引诱、取悦于家神 ‚ 据说这样可以使家 神保佑家中人畜平安。 仪式结束后主家要给法师送“马西”(粮食) ‚ 以表酬谢。
土族波波会
“波波”为土族语 ‚ 意为法师作道场。 俗称跳神。
青海省互助县土族不仅信仰藏传佛教 ‚ 而且信仰从汉地直接传入的神(礻氏)。 供奉神(礻氏)的寺庙每年都要举行酬神祭祀活动 ‚ 一些地方没有固定寺庙 ‚ 也要搭起帐篷神庙进行祭祀 ‚ 届时要请"波"来作道场。
“波波会”的主要仪式有:竖幡、跳神、招魂、放幡、卜卦等。 在神殿前竖高10米的幡杆 ‚ 埋地60厘米深 ‚ 寓意为三十三天界和十八层地狱。 用黄表和彩纸剪贴的云纹、水浪、万字纹、连环套等花样长幡和长线 ‚ 挂在杆头 ‚ 垂落于地 ‚ 幡杆顶端横置两齿叉 ‚ 叉尖各戳一个大馒头。 因幡绳端拴着包有五色粮食、红枣、花生、水果糖、硬币等物的“粮蛋子”。 “波波会”的高潮是最后一天 ‚ 作道场时把所有供品拿到广场上 ‚ 煨桑、上香、点灯、磕头祷祝。 然后由大法师领班 ‚ 其余法师随其后 ‚ 手举法鼓 ‚ 身穿法衣 ‚ 头戴法冠 ‚ 齐敲鼓点 ‚ 高颂祷词 ‚ 左族右转 ‚ 前移后挪 ‚ 还做各种动作。 法师跳神一般约二三小时左右。 随后大法师还要做法招魂 ‚ 把一小瓷瓶勾倒 ‚ 意为勾来一童男魂酬神。 所以每到“波波会”时节 ‚ 群众都给男孩佩戴一个装有蒜、五色粮、五色布的小红布袋 ‚ 以免被勾掉魂。 放幡时 ‚ 众人围观抢“粮蛋子”和杆头馒头 ‚ 得馒头者生“状元郎” ‚ 得“粮蛋子”者可禳灾避祸。 人们还撕一点幡纸 ‚ 作为孩子冲邪时用。
“波波会”是土族传统的民俗活动 ‚ 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 ‚ 青海互助县的许多土族乡村都要举行"波波会" ‚ 时至今日 ‚ 每年的"波波会"仍香火旺盛 ‚ 法鼓不停。
观经会
亦称“观经法会” ‚ 土族语称“蓝迦”。 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间盛会。 每年农历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宁寺举行。 届时 ‚ 人们身着洁衣 ‚ 到寺院磕长 头 ‚ 点酥油灯 ‚ 滚忙茶(施舍茶) ‚ 布施 ‚ 供饭 ‚ 转斯古拉(转山) ‚ 煨桑等。 瞻仰大型佛像 ‚ 观看喇嘛跳欠(神舞)。 此外 ‚ 会上还进行物资 交流和赛马、射箭等活动。
晒佛节
青海互助土族的节日 ‚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届时 ‚ 佑宁寺的喇嘛们将香巴大佛像由大经堂檐前直挂到铺有地毯的经堂台阶上。 虔诚的信徒们给佛像磕头膜拜 ‚ 献上供品。 喇嘛从早到晚诵经不停。 附近的群众纷纷争相赶到庙中观拜。
擂台戏
亦称擂台会。 青海互助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在县府所地在威远镇举行。 宋代威远镇名为“牧马营”。 节日这天 ‚ 人们盛装打扮 ‚ 纷纷来到会场。 特别是许多著名的花儿歌手 ‚ 远道跋涉而来 ‚ 试与当地歌手比高低。 人们各自选伴结伙 ‚ 分成若干赛场 ‚ 每组七至十人左右 ‚ 在广场上摆开阵势对唱。 当比赛进入高潮时 ‚ 各场涌现出许多新的歌手 ‚ 然后组成新的小组 ‚ 继续比赛对唱。 直到暮霭降临 ‚ 人们才陆续离去 ‚ 对歌优胜者被誉为“花儿王” ‚ 当众披红挂彩。 除唱花儿外 ‚ 节日的主要活动还有物资交流、唱戏、赛马、摔跤、武术表演等。
鸡蛋会
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 ‚ 因地而异。 届时 ‚ 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 ‚ 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 ‚ 以禳灾祛祸 ‚ 保五谷丰登 ‚ 人畜两旺。 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 ‚ 一是自食 ‚ 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青苗会
青海互助县龙王山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 ‚ 由巫师择日举行。 源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 ‚ 龙王显灵 ‚ 庇佑土族牧民的传说。 节日早晨人们先到广福寺点灯焚香 ‚ 顶礼膜拜 ‚ 请出龙神轿杆、护法神箭 ‚ 然后组成仪仗队前行 ‚ 队伍排成单行 ‚ 有的击鼓鸣金 ‚ 有的吹海螺牛角 ‚ 随行的众人手持柳条 ‚ 直到大东岭休息 ‚ 野餐 ‚ 漫花儿 ‚ 随后登山踏青 ‚ 巡视田禾 ‚ 并借用神的名义约束乡民不准在田地里放牧牲畜 ‚ 不许砍树践踏青苗。 此节 ‚ 实为保护农业生产的一项活动。
花儿会
土族传统节日 ‚ 节日时间因地而异。 主要的花儿会有:五峰山花儿会 ‚ 流行于青海互助一带 ‚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于五峰山举行。 五峰山座落在互助县西垣 ‚ 因山峰形状与人手五指相似而得名。 五峰山翠峰青峦 ‚ 雾披云裹 ‚ 泉水潺潺 ‚ 风景优美。 每逢节日 ‚ 山上山下 ‚ 锣鼓喧天 ‚ 人来人往 ‚ 川流不息 ‚ 或观赏浏览 ‚ 或赛歌比舞 ‚ 台上纵情高歌唱花儿 ‚ 台下集体对歌 ‚ 此起彼伏。 花儿会还是城乡物资交流的盛会。
刀山会
刀山会是青海省民和一带土族节日 ‚ 每隔二、三十年的正月十六日以后选一吉日举行 ‚ 地点在青海省民和县东沟乡麻地沟村的恩仁寺 ‚ 刀山会明代就已盛行。 所谓“刀山”即在平地立起一架木梯 ‚ 高约三丈六尺 ‚ 两面梯阶均山一百零八把马刀缚成。 木梯上端 ‚ 称为“天桥” ‚ 木梯下第一阶 ‚ 称为“门坎” ‚ 缚铡刀一把。 不论马刀、铡刀 ‚ 刀刃均朝上。 上“刀山”者自愿报名 ‚ 经该寺会主决定后 ‚ 即于冬至门进寺 ‚ 沐浴斋戒 ‚ 每日用牛奶洗脚 ‚ 食核桃、红枣 ‚ 静坐寺院 ‚ 不得回家。 到会斯时 ‚ 在“阴阳”的驱赶下 ‚ 上“刀山”者手攀绳索 ‚ 赤足踩着刀刃 ‚ 由正面上梯、跨过“天桥”后再从背面下梯。 因此活动间隔的时间长 ‚ 故民间有“麻地沟的刀山 ‚ 三十年的谣言”之说 ‚ 自一九四五年正月十六日的“刀山会”后 ‚ 至今未再举行过。 据说每逢“刀山会” ‚ 人山人海 ‚ 商贾摊贩 ‚ 汇集于此 ‚ 进行贸易。 姑娘、媳妇和小伙户收拾得干净利索 ‚ 成群结伙 ‚ 前来观看。
官经会
官经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宗教节日 ‚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十五日举行。 届时人们身着洁衣 ‚ 从四面八方赶到互助威远镇的佑宁寺 ‚ 举行磕长头 ‚ 点酥油灯 ‚ 供饭以及布施活动 ‚ 正月初八和十四两天还要跳神。 跳神共有八十人 ‚ 全部从喇嘛中选出。 喇嘛们从十二月初八开始学习 ‚ 一直到十二月二十三日止。 跳神时 ‚ 戴上面具 ‚ 在喇叭、唢呐、皮鼓等乐器的伴奏下 ‚ 一面念经、一边跳舞。 充满庄严的气氛4
正月二十
青海互助土族的节日 ‚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过节。 白天男女青年到威远镇看社火 ‚ 晚上 ‚ 在自家门 前点燃十五堆火 ‚ 全家大小都要从每个火堆上跳过三次 ‚ 认为这样一年中全家人可以不得病 ‚ 健康长寿。 三川土族称这一天是庄稼的生日。 因为在农历正 月二十左右时逢节令八九、九九之间。 农民开始播种。 晚上吃 油馅馄饨 ‚ 在油馅里掺放几粒各种麦粒谷物 ‚ 吃剩的馄饨分给家畜 ‚ 以示庄稼是养人养畜之宝。
二月二
在农历二月初二。 (三川土族)家家妙吃大豆〈蚕豆〉、豌豆、小麦等等。 从这一天起在当地可以听到雷声 ‚ 起初听到的 人 ‚ 立即把肚皮揉一揉 ‚ 认为这样肚子不痛。 炒吃麻麦的意思是 ‚ 各类粮食冬休之后 ‚ 开始入土发芽。
祭神农
祭神农是青海省民和一带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春耕播种时节择一吉日举行。 届时 ‚ 各家各户带一些麦草到自家地中烧黄裱纸 ‚ 烧香并跪拜磕头祭祀神农爷。 每家还牵牛架犁 ‚ 人和牛都吃一些油馍。 然后在地中犁出一个圆圈 ‚ 圆圈中再犁一个十字。 一人赶牛 ‚ 一人扶犁 ‚ 后面一妇女在梨过的圆圈和十字沟中都撒上种子。 敬过神农 ‚ 便可以春种了。
雷台会
雷台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 当地原有一土筑高台 ‚ 人称“雷台” ‚ 相传是土族先民祈雷公的地方。 后逐步演变为定期的花儿演唱大会。 上族人把赴雷台参加“花儿”会看得很重要。 届时 ‚ 许多著名歌手从各地远道跋涉而来 ‚ 和当地压会的歌手一比高地。 这一天 ‚ 人们盛装打扮 ‚ 尤其是妇女们穿上各色花布镶成彩袖的外衣 ‚ 头戴金边帽或礼帽 ‚ 胸佩银饰 ‚ 显得格外华丽 ‚ 男子们则头戴毡帽 ‚ 各携洒瓶 ‚ 兴高采烈。 人们到会场之后 ‚ 各自选伴结伙分成若干赛场 ‚ 每组七至十人左右 ‚ 在广场上摆开对唱 ‚ 这天严禁不同性别的长辈与晚辈在一个赛场。 竞赛分组对组、男女问答和独唱几种。 所唱的“花儿”以互助五声高调式为主。 午时 ‚ 比赛进入高潮 ‚ 这时各场涌现出许多新的歌手 ‚ 然后组成新的小组 ‚ 人们前呼后拥 ‚ 向出色歌手的场地涌去;竞赛情绪十分激烈。 赞誉声、口哨声汇成一片 ‚ 直到暮霭降临 ‚ 人们才陆续离去 ‚ 对歌优胜者被人们喻为“花儿旺”。
六月会
六月会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一带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 ‚ 为期二、五天。 节日第一天 ‚ 人们要敬二郎神庙。 当地神庙建在高山岗上 ‚ 座西面东 ‚ 三间神殿面前有一广场 ‚ 场上设有煨桑炉 ‚ 立有旗竿。 届时 ‚ 要进行煨桑、跳神活动 ‚ 以示纪念二郎神灵。 此后几天主要是各种娱乐活动。 有抬花轿跳神、踩高跷、唱拉伊等。 伴奏乐器主要是羊皮鼓和海螺。 还要轮流到各庄演出。 六月会相传是旧时地方政权的阅兵集会。 也是安排农事活动的集会。 过太这一天土族千户要演讲民族历史:“我们的祖先是从东方来的 ‚ 是皇帝派来守卫在这里的 ‚ 这里是皇家的土地 ‚ 好好拔草、保苗”等。 这天还要演表现历史生活的军舞。 演员们脚穿双梁红花鞋或高筒马靴 ‚ 把裤脚装入靴内 ‚ 扎上腰带 ‚ 头戴羊毛毡做的喇叭形红缨帽 ‚ 典塑的武士打扮。
龙王庙会
龙王庙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瀛一带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 每逢这天 ‚ 人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 ‚ 汇聚到预先确定好的会场。 会场中央放着人们早已抬来的“龙王”。 仪式开始 ‚ 有七至八个法师 ‚ 手持山羊皮鼓 ‚ 一面击鼓念经 ‚ 一面手舞足蹈跳神舞。 前来参加神会的群众 ‚ 口中念念有词 ‚ 祈求龙王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这天还要举行贸易活动 ‚ 主要有茶、布和其它日用品 ‚ 另有榔头把、铁锨、磨子、犁头、铧等农具出售。
纳家跳神会
纳家跳神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纳家一带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 ‚ 会前先进行赛马活动。 骑手们牵着披红挂彩的赛马 ‚ 威风凛凛地站在起跑线上 ‚ 待一声令下 ‚ 个个扬鞭催马 ‚ 争先恐后地向终点驰去。 赛马结束 ‚ 第一名受到重奖 ‚ 众人在其马头挂上五色布条。 赛马结束后 ‚ 开始跳神 ‚ 由六、七个法师一边诵念经文。 一边跳神鼓舞 ‚ 围观者面色肃穆。 跳神是为祈求神佛保佑人畜平安。
七月七
七月七是青海省土族民间传统节日 ‚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 ‚ 人们用麦麸、艾叶、甘草、芫荽、花椒等掺和捣碎 ‚ 和清泉水相拌 ‚ 捏成圆团曝晒 ‚ 谓之“做糟子” ‚ 用以发面、酿酒。 据说这天做的糟子发酵好 ‚ 还不易霉烂。 晚上 ‚ 家家在庭院中搭床 ‚ 大人们躺在床上 ‚ 仰望天空和迢迢银河 ‚ 给孩子们讲天上人间的故事。 妇女们则端来一盆清水 ‚ 随手揪几片艾叶投向水面 ‚ 用灯烛照亮 ‚ 视其投影的形状 ‚ 有说像月亮状的 ‚ 有说像星星状的等等 ‚ 以此取乐。 姑娘和孩子们 ‚ 在睡前将风仙花参和白矾捣碎 ‚ 然后涂于指甲上 ‚ 包裹停当 ‚ 次晨即染成红色。
请神法会
请神法会又称谢神会 ‚ 青海省民和县赵木川一带土族宗教节日 ‚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行。 这天 ‚ 人们为庆贺五谷丰收 ‚ 感谢神佛保佑 ‚ 各村都要让法师来请神。 届时 ‚ 人们抬本村的神像绕村庄一周 ‚ 他们走走停停 ‚ 神像一停法师便唱经娱神 ‚ 如此重复几次。 请回神佛后便宰羊一只 ‚ 与馒头、冬果、鲜花等物一起供奉神像 ‚ 以示感谢神佛保佑才得以丰收粮食和家畜兴旺。
却藏寺官经会
却藏寺官经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庙会 ‚ 每年农历三月十四日举行。 会上由挑选出来的喇嘛戴上面具 ‚ 在海螺、羊皮鼓等乐器伴奏下跳宗教舞。 届时 ‚ 附近群众纷纷前来观会 ‚ 并在当地寺庙布施、点灯、磕头。 这天还有集市贸易活动。
晒佛节
晒佛节是青海省互助一带土族传统节日 ‚ 每年正月十五举行。 届时 ‚ 在佑宁寺举行隆重的晒佛仪式。 寺院喇嘛们将香巴大佛像抬到佑宁寺大经堂檐前的铺在经堂台阶上的地毯上 ‚ 虔诚的信徒们给佛像磕头膜拜献上供品。 这天喇嘛们从早到晚诵经不停。 附近的群众争相赶到庙中观拜。
松蕃寺山歌会
松蕃寺山歌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传统歌节 ‚ 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 ‚ 会期二天。 届时 ‚ 无论刮风下雨 ‚ 成百上千的土、回、汉男女青年们吹着口弦 ‚ 手提酒瓶 ‚ 唱着山歌 ‚ 赶到松蕃寺聚会。 歌会形式主要是赛歌 ‚ 内容丰富 ‚ 形式多样。 有聪明才智的对歌;有歌颂民族英雄人物和讲述历史的叙事歌 ‚ 有倾吐青年男女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歌;比赛有一对一伙、男对女、一男对多女 ‚ 一女对多男等形式。 经过反复较量 ‚ 最后角逐赛歌结束后 ‚ 胜者不骄 ‚ 败者不悔 ‚ 大家各自寻找知友 ‚ 许多未婚男女借机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节日除了赛歌外 ‚ 还要举行赛马活动。
送寒衣
送寒衣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大庄一带土族传统祭祀节日 ‚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 这一天各家各户上坟祭祖 ‚ 带着纸做衣物到坟前焚烧 ‚ 谓之给先人送寒衣 ‚ 隆冬十月 ‚ 人们认为亡灵在阴间同样要受冻 ‚ 故送衣取暖。 从坟地回来后要吃一顿名为老鼠儿的水 饺 ‚ 食前必须先供一碗在神位上。
土族的风俗习惯
虽然土族人们很热情 ‚ 但是他们也有民族禁忌 ‚ 如果你打算去土族人家去做客一定要了解他们的禁忌 ‚ 不要触犯了他们的禁忌 ‚ 所以现在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土族的礼仪
土族淳朴好客 ‚ 民间有“客来了 ‚ 福来了”的说法 ‚ 敬客时 ‚ 首先要敬酥油茶 ‚ 并摆上一个“西买日”(插有酥油花的炒面盒子)端上一盘大块肥肉 ‚ 同时在肥肉上插一把刀子 ‚ 然后用系有白羊毛的酒壶为客人斟酒 ‚ 以表示吉祥如意。 有的地方还有客人一到 ‚ 首先要敬三杯酒 ‚ 谓之“吉祥如意三杯酒”;送客时也要敬三杯酒 ‚ 谓之“上马三杯酒”。 饮酒时 ‚ 有边饮边歌之习 ‚ 以畅饮酣醉为快。 如不能喝酒者 ‚ 要用中指蘸三滴 ‚ 对空弹三下也可。
服饰
土族的服饰 ‚ 色彩鲜艳 ‚ 式样别致 ‚ 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传统的男子服装是内穿绣花高领斜 襟白短褂 ‚ 胸前镶一块2公分见方的彩色刺绣图案 ‚ 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 ‚ 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 腰系绣花带 ‚ 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 其中青壮年的毡帽后檐 向上翻 ‚ 前檐向前展开 ‚ 称之为“鹰嘴啄食”。 部分地区的男子还戴一种翻边尖顶帽 ‚ 顶端有一绺红穗 ‚ 更显得别致、飘逸。 土族妇女的服饰更为鲜艳。 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 ‚ 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 远看 ‚ 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 据说 ‚ 这几种颜色带 有象征意义 ‚ 如蓝色表示天 ‚ 红色表示太阳 ‚ 其它色表示彩虹。 腰系宽而长的彩带 ‚ 带子两头绣有花、鸟、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 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 下穿裙 子和长裤。 裤子的颜色依年龄的不同而异。 少女和年轻妇女多穿红色和彩色裙 ‚ 中年多穿蓝色裙 ‚ 老年穿棕色裙 ‚ 前后开口。 裤子的裤脚较宽 ‚ 用两种颜色的布做 成 ‚ 以膝盖为界 ‚ 下半截的颜色是区别是否已婚的重要标志。 未婚少女多是红色 ‚ 已婚者多用蓝色。 土族妇女讲究头饰 ‚ 土语称“扭达” ‚ 样式复杂 ‚ 各地不一。 过 去有所谓“三叉头”、“干粮头”、“羊腔头”、“簸箕头”、“马鞍橇”等八九种。 现在 ‚ 繁多的头饰已不多见 ‚ 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简便头饰:已婚妇女梳两 根发辫 ‚ 以珊瑚、松石等缀饰 ‚ 再戴以美观大方的织锦镶边卷檐毡帽 ‚ 显得雍荣华贵;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辫子 ‚ 扎红头绳 ‚ 系一块海螺片 ‚ 头戴一条绣花头 巾 ‚ 显得活泼 ‚ 秀丽。 每当喜庆节日 ‚ 能歌善舞的土族青年男女 ‚ 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 ‚ 把庭院、山乡点缀得五彩缤纷 ‚ 犹如山花一般。
土族的婚俗
土族的婚礼 ‚ 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 仪式隆重热烈 ‚ 自始至终都有在载歌载舞中进行。 无论是自由恋爱 ‚ 还是父母决定 ‚ 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 ‚ 向女家求婚。 媒人多为男性 ‚ 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 ‚ 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 ‚ 便于说合。 提亲时 ‚ 媒人要预备焜锅馍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 ‚ 送到女方家。 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 ‚ 就收下礼物 ‚ 并热情招待媒人。 否则 ‚ 将礼物让媒人带回。 女方家同意后 ‚ 请来本家各户家长 ‚ 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 ‚ 同媒人一起来商量定婚。 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付馍馍 ‚ 作为吃喝礼。 并送给女方家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 同时送一部分财礼。 在仪礼过程中 ‚ 女方家开始故意要很多财礼 ‚ 这时 ‚ 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 ‚ 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 ‚ 说好话 ‚ 使财礼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 定亲后 ‚ 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礼。 但主要财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送毕 ‚ 以使女方缝制衣服等。 财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 ‚ 也有全部送钱的 ‚ 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 按土族传统习惯 ‚ 在未娶亲前 ‚ 女婿不到女方家去。 现在逢年过节 ‚ 不仅要去 ‚ 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 土族婚嫁 ‚ 多在每年正月举行。 大约在一个月前 ‚ 先由男方举行择吉日仪式。 土族称婚宴为“霍仁” ‚ 择吉日称“砣让霍仁” ‚ 即首宴。 参加择吉日首宴的 ‚ 有女方家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 ‚ 男方也对等的请人赴宴 ‚ 加上媒人 ‚ 约有七八个人 ‚ 共同请神择吉日。 在娶亲的前一天 ‚ 是女方家的嫁女宴 ‚ 土族称“麻择”。 女方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来礼物。 女方家设宴招待 ‚ 并摆嫁妆 ‚ 当众一一交待男方送来的财礼 ‚ 缝制了多少件(套)衣服 ‚ 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 这时姑娘要哭嫁 ‚ 哭嫁词委婉动人 ‚ 感谢山神、土主、乡亲、父母、哥嫂、姐妹的养育之恩和深厚情谊。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 ‚ 一种叫“小出小进” ‚ 一种叫“大出大进”。 所谓“小出小进” ‚ 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 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 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 ‚ 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 ‚ 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 “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 ‚ 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 ‚ 须坐“经卷”。 即在堂屋的桌子上 ‚ 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 纳什金在堂屋门前唱《依姐》歌 ‚ 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 ‚ 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 ‚ 出门上马。 “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 ‚ 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 ‚ 穿戴一新的新娘 ‚ 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 ‚ 出门上马。 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新娘上马时 ‚ 阿姑们要唱上马曲。 新娘由其姐姐做伴娘、小妹做伴女同到婆家。 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 ‚ 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 新娘进大门时 ‚ 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 ‚ 新郎新娘跟着毡 ‚ 男左女右 ‚ 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 ‚ 并肩缓缓迈入庭院。 是“小出小进”则新娘到伙房灶神爷前 ‚ 由事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 ‚ 穿新婚服装 ‚ 开口。 开口仪式是 ‚ 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 ‚ 手拿用红线缠着的擀面杖 ‚ 在新娘面前绕几下 ‚ 说:“新娘新娘你开口 ‚ 金口玉言 ‚ 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 ‚ 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 ‚ 守口如瓶 ‚ 免惹是非……” 中午时分 ‚ 娘家送亲人在婆家院里摆嫁妆 ‚ 给新郎穿戴衣帽等。 最后 ‚ 双方协商奶母钱。 红仁切摆出一副慷慨大方的样子 ‚ 象征性的收几块钱 ‚ 然后 ‚ 边饮上马酒 ‚ 边走出大门去……
建筑
土族建筑文化特点突出 ‚ 别具一格。 农村一般以村落聚居 ‚ 村庄大多在山脚下 ‚ 依山傍水搭造房屋。 各家都有庭院 ‚ 院内有牲畜圈棚 ‚ 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 房子是平顶的 ‚ 上面可储放粮草。 房子多以三间为一组 ‚ 中为堂屋 ‚ 一侧为卧室 ‚ 中一侧为佛堂。 卧室的炕是暖炕 ‚ 连着锅灶 ‚ 烧饭的火可以暖炕。 住宅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 ‚ 鲜艳美观。 土族地区一些古建筑 ‚ 如佑宁寺、互助县城钟鼓楼、五峰寺等 ‚ 都凝聚着土、藏、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尤其是佑宁寺 ‚ 是一座由许多殿宇、经堂、僧舍组成的完整建筑群。 它依山就势 ‚ 高低错落 ‚ 鳞次栉比 ‚ 绵延数里 ‚ 雄伟壮观 ‚ 吸收了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和“河州砖雕”艺术的成就。 在装饰上 ‚ 精工细作 ‚ 木刻浮雕 ‚ 层层叠叠 ‚ 丰富多彩。 泥塑佛像造型各异 ‚ 栩栩如生 ‚ 充分显示了土族人民的建筑和雕刻艺术水平。
土族住单门独户的庄廓 ‚ 土木结构平房 ‚ 大门前多有照壁 ‚ 院内有圆形转槽 ‚ 中立“麻尼杆”。 屋内靠窗做打泥炕 ‚ 天冷时煨火 ‚ 用以吃饭或睡觉。
土族的饮食
土族一般习惯于日食三餐 ‚ 早餐比较简单 ‚ 多以酥油茶、煮洋芋或糌粑为蘸盐而食;午餐比较丰富 ‚ 有 饭有菜 ‚ 以蒸馍、馒头、花卷、包子等为主食 ‚ 有煎、炒洋芋和青菜、萝卜汤或粥佐食。 菜肴比较清淡 ‚ 与北方汉族饮食习惯基本一致;晚餐多以各种面食为主 ‚ 如 面条、面片、面疙瘩、面糊。 面条、面片、面疙瘩都喜用拉制。 晚餐菜肴比较丰盛 ‚ 有各种肉类 ‚ 与各种蔬菜块块、块丝同煮面的汤 ‚ 汤菜主食共烩而食。 日常菜肴以肉乳制品为多 ‚ 当地的手抓羊肉是最好的待客和节日食品。 民间有不少以当地土特产为原配料制作的食品 ‚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食品如;哈力海、沓乎 日、尕仁么、烧麦等。 日常饮料与当地藏族一样 ‚ 喜饮茯茶、酥油茶 ‚ 还特别喜饮用青稞酿成的酩流酒 ‚ 酩流酒度数较低(约30度左右) ‚ 清醇绵软 ‚ 馨香可口 ‚ 家家皆能自酿 ‚ 在酿制 时都习惯加一种名为羌活的中药 ‚ 饮时味稍带涩 ‚ 有散表寒 ‚ 祛风湿的功效。 除酩流酒之外 ‚ 还有互助白酒 ‚ 如互助头曲、互助特曲、互助大曲、青稞液等多种。
土族的丧 葬
土族有火葬、天葬、土葬3种。 火葬:人死后 ‚ 用白色或黄色布条将尸体捆成双手合十蹲立状 ‚ 上盖 白色、黄色遮尸布 ‚ 装入木制坐式棺材 ‚ 亲邻吊唁。 然后选定日期送至野外焚尸炉焚烧后 ‚ 将骨灰装在木匣或瓷坛暂埋土内。 第二年移入祖坟。 天葬与藏族同 ‚ 但多 用于小孩。 土葬时请喇嘛诵经。 男子要翻穿褐衫 ‚ 腰系麻带 ‚ 不戴帽。 妇女不着红绿等彩色衣服。 从葬后第3至49天 ‚ 家人每天要上坟祭奠。
土族的禁忌
忌讳在牲畜圈内大小便。 寺庙大殿或家中佛堂内忌讳去过月房的人以及服丧的人和妇女进入。 妇女不戴帽子或不穿长衫 ‚ 不得在长辈面前过往。 忌讳用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水。 出远门或办喜事 ‚ 早上出门碰上空桶、穿背斗 ‚ 认为不吉 ‚ 须返回改日再走。 安了新大门、或家中有重病的人 ‚ 生了孩子等 ‚ 外人不能进入院内 ‚ 门上贴一方红纸或插上柏树枝 ‚ 以示忌门。 到土族人家做客 ‚ 进门前必须先呼喊招呼 ‚ 否则 ‚ 被视为无礼。 进屋后上炕必须脱鞋 ‚ 否则是对主人的不尊敬。 土族人忌讳同未婚姑娘开玩笑 ‚ 不能在卧室里吐痰、擤鼻涕。
土族不食马、骡、狗肉。 忌在牲畜圈内大小便。 不能在长辈面前脱帽。 服孝期间子女不能串门。 家中人死后一年内不穿红、绿色衣服 ‚ 不过年节。 清晨出门忌遇挑空水桶、背空背篓的人。 妇女生孩子忌门。 禁止在经幡杆上晾晒衣服。 不用有裂缝或豁口碗给客人盛茶饭。
宗教
宗教信仰是土族精神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土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 由于受汉族影响 ‚ 还崇拜祖先 ‚ 信奉关帝、二郎神、家神、灶神、门神、财神、菩萨等。 土族每家都供有一位家神 ‚ 作为家庭的保护者。 所供的家神中有祖师爷、灶君娘娘、白马天将等。 每年旧历除夕家家都要接神 ‚ 在院中烧松柏枝 ‚ 上面撒上一些酥油和炒面。 然后全家人跪拜磕头。 同时在灶神和门神前点灯供馍接神。 土家人居住的地方多在山谷间 ‚ 种的地多半是山地 ‚ 所以他们非常崇信山神。 在村头、村后山头上堆一个土堆 ‚ 上面插上一块木牌 ‚ 写着“敕令山神土地守地界”。 认为这样能阻挡暴雨 ‚ 保护庄稼。
▎土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带字义分析
1 、【蓝博】
蓝:指蓝天白云草地 ‚ 本义广阔无垠 ‚ 宽阔。 也指荆蓝 ‚ 良玉 ‚ 用于形容出色优秀人才。 灰字五行属木 ‚ 用作宝贝名字意指心胸开阔、纯真、才华横溢之义。
博:博原意是大。 延伸指丰富多彩、开阔。 又延伸指普遍、广泛。 博字五行属水 ‚ 霸气好听的宝宝名字 ‚ 用作人名意指远大、博学多识、宽容、拼搏之义。
2 、【雨瑶】
雨:从云彩中降向路面的水。 雨字五行属水 ‚ 用作宝贝名字意指恩德、恩典、人脉关系广之义。
瑶:良玉 ‚ 形容幸福 ‚ 宝贵 ‚ 光辉 ‚ 雪白。 瑶字五行属火 ‚ 霸气好听的宝宝名字 ‚ 用作人名意指纯真、开朗、漂亮、前途似景之义。
3 、【兆虎】
兆:指事情产生前的预兆、征兆或预兆;也是若干名 ‚ 科学研究上指上百万(古时候指万亿元)兆字五行属火 ‚ 用作名字意指財富、瑞祥、伟业。
虎:虎本意为哺乳类动物 ‚ 统称“老虎狮子” ‚ 性凶狠 ‚ 力大。 后本义强悍、威风凛凛。 形容威风凛凛强悍或惨忍凶残。 虎字五行属水 ‚ 新生儿名字霸气好听的 ‚ 用作人名意指有勇有谋、威风凛凛、非凡非凡之义。
4 、【容悦】
容:指包容、容许、容颜、开心。 容字五行属土 ‚ 用作名字意指宽容、坦然、愉悦、吉祥如意之义。
悦:指愉悦、开心、开心、舒适、顺利。 悦字五行属金 ‚ 霸气好听的宝贝名字 ‚ 用作人名意指顺心如意、愉悦、舒适、聪明之义;根据起名68网(www.qm68.com)网名字库大数据分析 ‚ 【容悦】这个名字更适合给女孩起名字 ‚ 这个名字女孩使用比例高。
▎土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淼莉、霜瑜、沐芳、昕如、玥玫、
欣梅、大姣、晨晴、芍婷、安正、
娟玉、莲菁、娜宁、灵巧、芬荷、
滢滢、鸿晖、祺福、健霜、恩庆、
玫黛、霞翠、绿瑶、梦桃、嫒容、
凝如、莹苗、芸聪、婉智、晴朗、
飞涵、鸿运、艳鹏、健沛、诗晗、
璟雯、双生、骊婷、轩善、莹汐、
冰媛、永爱、蓉蓉、姝琦、泽婷、
彦博、琬婷、瑾轩、天玉、明辉、
芝芬、爱龙、琴雅、沐之、娴雨、
望潇、鲁蒂、嘉浩、新皓、文雅、
▎土族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推荐流行的832个的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