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 ‚ 仡家人也称“月半”、“鬼节”、“过月半”或“烧月半”。 月半是一个以祭祀为主的节日 ‚ 其隆重程度 ‚ 仅次于“过年”。 起名网
“七月半 ‚ 鬼乱窜”。 俗传 ‚ 每年的七月十五 ‚ 阎罗王都要打开冥府的大门 ‚ 释放逝去的祖先到阳间来享受后人的供祭 ‚ 同时 ‚ 也要释放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人间来逍遥。 因此。 每年的这一天 ‚ 人们都要操办丰盛的酒宴 ‚ 准备足够的纸钱冥财 ‚ 来迎接和款待这些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亲人和无主孤魂。
务川仡佬族的“月半”祭祀活动在七月十四日晚进行。 七月初十起 ‚ 相关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 ‚ 家家户户整理房前房后打扫屋内屋外 ‚ 先祖牌位前 ‚ 备香案 ‚ 献薄酒素食 ‚ 连日供奉 ‚ 以迎故祖。 同时 ‚ 一边舂谷子 ‚ 磨豆腐 ‚ 杀鸡宰鸭 ‚ 筹办酒宴;一边准备“袱包”(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中 ‚ 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纸钱等祭品。 这期间 ‚ 家人不许吵闹 ‚ 不许赤身露体 ‚ 凡在家中看到蛇蛙蝶鸟等 ‚ 不但不能打死 ‚ 还要焚香烧纸 ‚ 说这些东西极有可能是祖先所变。 十四日晚 ‚ 美味佳肴准备停当 ‚ 祭祀活动开始。 摆好酒肉饭菜 ‚ 全家老小按辈分依次到案前叩拜。 拜毕 ‚ 到屋外燃放鞭炮 ‚ 焚烧“袱包”和纸钱。 吃过晚饭(有的地方是在子时) ‚ 还要到房舍附近的路边焚烧冥钱 ‚ 将掺了水的饭菜泼在燃着的火堆里 ‚ 献奉给那些无主的孤魂 ‚ 仡家人把这一过程称做“泼水饭”。
有的地方的还有放水灯的习俗。 所谓水灯 ‚ 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 ‚ 大多用彩纸做成荷花状。 人们把水灯放到水里(没有河、水塘、水田的地方。 则用一大木盆盛水 ‚ 将灯放到盆里) ‚ 为故祖照明。 按传统的说法 ‚ 水灯是为返回冥府的故祖和孤魂野鬼引路的 ‚ 灯灭了 ‚ 水灯也就完成了把他们引过奈何桥的使命。
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在务川 ‚ 端午节又称“端阳” ‚ 是仡家人十分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 ‚ 在当地流传包粽子、插艾草、走亲戚等几种习俗。 民间有“端阳不包粽 ‚ 这里不痛那里痛”的说法。 人们在端午节的前两天就采好粽叶 ‚ 泡好糯米。 五月初四 ‚ 一边包粽 ‚ 一边做过节的其他准备。 五月初五 ‚ 早晨吃粽子 ‚ 晚餐食酒肉 ‚ 祭献天地、祖灵牌位 ‚ 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菖蒲、桃枝等起名网 ‚ 以期避毒驱邪求吉祥。 民间传“端阳百草皆药”之说 ‚ 有的仡家人 ‚ 在端午节采来菖蒲、艾叶、千里光、葛根等 ‚ 熬水沐浴 ‚ 以防疥疮。 过了端午节 ‚ 人们带上鸡蛋、面条等素礼开始走拜亲戚 ‚ 这叫“送端阳”。 “送端阳”从五月初六开始 ‚ 一直可以延续到月底 ‚ 所谓“有心送端阳 ‚ 六月都不迟”。
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 ‚ 早在唐宋史书中就有记载。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 节日的头天 ‚ 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 ‚ 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 几个青年把一头头戴大红花的黄牛牵来 ‚ 寨中最长者——“族老”开始祷告 ‚ 祈求五谷丰登;乐队奏起“八仙”曲 ‚ 同时鸣粉枪、放鞭炮。 然后杀牛 ‚ 割下牛心 ‚ 每户一份 ‚ 表示全族团结一心。 随后 ‚ “族老”还率众捧着小猪、老鸡、大鹅三牲 ‚ 到菩萨树下祭祀。 礼毕 ‚ 全族欢聚一堂会餐 ‚ 直到天黑。 次日 ‚ 各户举行家宴后 ‚ 妇女们偕儿带女回娘家送礼;男人们串街会友 ‚ 唱歌、谈天。 据说 ‚ 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仡佬节 的传统节日之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 ‚ 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讲究的是吃 ‚ 在吃的内容上 ‚ 不能没有糍粑;在吃的形式上 ‚ 有用糍粑粘“香面”(黄豆、花生、黑桃仁等炒熟后混合磨成的面)吃的 ‚ 有粘蜂糖(蜂蜜)吃“蜂糖粘糍粑 ‚ 大人细娃笑哈哈”。 仡家人虽然平时喜欢糯食 ‚ 但蜂蜜却不易多得 ‚ 要想同时吃到这两样东西 ‚ 大概也只有在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了。
“重阳”这天 ‚ 家家户户都要蒸糯米 ‚ 打糍粑 ‚ 即使当年糯谷欠收 ‚ 没有糯米 ‚ 也要向乡邻或亲朋借一些 ‚ 以保证当天能有糍粑打 ‚ 所谓“重阳不打粑 ‚ 婆娘(妻子)不管家”。 所打的糍粑 ‚ 除了自家享用 ‚ 还要作为“重阳”的特殊礼品 ‚ 送一些给亲朋好友。
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小年
一般腊月三十 ‚ 主要活动有 ‚ 吃菜板肉 ‚ 上坟 ‚ 祭祀祖先(献饭) ‚ 晚上祭祀四官老爷 ‚ 秧苗土地。 第二日早上 ‚ 倒静茶 ‚ 抢银水 ‚ 吃汤圆 ‚ 献饭。 小年重在火。
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春节
最早仡佬人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以十月为年节 ‚ 嘉靖《贵州图经》载 ‚ 仡佬“每岁以秋收毕日为岁首”。 清《安顺府志》载 ‚ 仡佬“以十月为岁首”。 清代以来 ‚ 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 ‚ 原先十月为岁首的习俗渐渐废止。
年节时期向后推移 ‚ 并吸取一些汉族过年礼仪 ‚ 但仡佬年的传统习俗仍有不少留存下来。 各地仡佬族过年 ‚ 要打糯米粑供祖。 糯米粑有大有小 ‚ 数量有多有少。 各寨、各姓氏 ‚ 甚至在同一村寨集体举行和各家分别进行两种 ‚ 但以各家各户分别进行的多。
除夕 ‚ 各户以丰盛菜肴、酒饭陈列于堂屋神龛前的方桌上 ‚ 燃香烛纸献清祖宗后 ‚ 全家男女老幼欢聚一堂吃团圆饭。
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 ‚ 一个是春节 ‚ 另一个是仡佬年 ‚ 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 ‚ 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 ‚ 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 ‚ 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 ‚ 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 ‚ 带着红纸鞭炮 ‚ 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 见树后先鸣鞭炮 ‚ 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 ‚ 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 ‚ 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 ‚ 给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 ‚ 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 ‚ 要说:“喂你饭 ‚ 结串串;喂你肉 ‚ 结坨坨” ‚ 表示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 ‚ 人们欢聚宴饮。
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吃虫节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 ‚ 是仡佬族的“吃虫节”。 这一天 ‚ 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 ‚ 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 ‚ 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 ‚ 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 祭祀以村寨为单位 ‚ 只许成年男子参加。 除贡献祭品外 ‚ 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 ‚ 五谷丰登 ‚ 人畜兴旺。
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吃新节
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 ‚ 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 ‚ 祭祀祖先 ‚ 感谢祖先的恩德 ‚ 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祭祀当日 ‚ 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 ‚ 做好祭祀祖先。 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 ‚ 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 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 节日早晨 ‚ 各家到田地里摘新粮、蔬菜来做 ‚ 并杀鸡祭祀。 蒸饭时注意观看甑子里冒出的蒸汽的方向:从东方冒出预示子孙兴旺;从南方冒出预示丰收;从西方冒出象征狩猎顺利;从北方冒出则是不祥的征兆。 饭菜煮熟后 ‚ 由家长主持祭祀寨神、铁匠神、火塘神等诸神。 传说基诺人原来只吃山芋和野菜 ‚ 是他们的狗带回一粒谷种 ‚ 他们将它种下 ‚ 但是所获不多 ‚ 后来一位白发老人传给他们种谷子的知识 ‚ 于是他们收获了满仓新米 ‚ 从此他们才有了过新米节的传统。
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敬牛节
农历十月一日 ‚ 是务川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敬牛节”。 有的地方也叫“祭牛节”或“牛王节”。 仡佬族对耕牛的崇敬由来已久 ‚ 宋代朱辅著的《溪蛮丛笑》里 ‚ 就有仡佬人把耕牛作神的记载。 “敬牛节”的起源较早 ‚ 据说 ‚ 早在仡佬先民把野牛养成家牛时就形成了。 由于野牛体壮力大 ‚ 很难猎获和驯养 ‚ 因此在捕前和捕后都要祭祀牛王菩萨 ‚ 求它保佑捕牛驯牛利。 而捕捉野牛 ‚ 又以秋末最为适宜。 久而久之 ‚ 人们便把夏历十月一日定为牛王菩萨的祭祀日 ‚ 后逐渐演变为牛的生日。
“敬牛节”这天 ‚ 要杀鸡备酒 ‚ 在牛厩门前点香、燃烛、烧纸钱。 一是敬牛王菩萨 ‚ 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 ‚ 无病无灾;二是为耕牛做寿 ‚ 酬谢耕牛对仡家人所作的贡献。 养牛人家 ‚ 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 ‚ 让牛在家休息 ‚ 并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 ‚ 垫上厚厚的软草 ‚ 用最好的牧草和饲料喂牛。 同时 ‚ 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 ‚ 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 ‚ 再把牛牵到水边(如果附近没有水塘、水田或水井 ‚ 也要打盆水放在家门口)让它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 ‚ 然后取下糍粑 ‚ 给牛吃掉。 有的地方 ‚ 还要放一串鞭炮 ‚ 给牛披红挂彩 ‚ 表示祝贺。 没有养牛的小家 ‚ 也要备办酒、肉、香、烛、纸钱等 ‚ 到自家的田边或土里祭祀牛王菩萨 ‚ 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买上耕牛或租借别人的耕牛使用时顺顺当当 ‚ 乖乖地听使唤 ‚ 耕起地来又快又好。
仡佬族认为耕牛十分珍贵 ‚ 不仅用于耕地 ‚ 还用于运输、推磨等劳作。 仡家人对耕牛十分爱护。 有些地方的仡家人不吃牛肉 ‚ 使役时也不加鞭打。 镇南镇桃符村 ‚ 留存有清朝 “禁止杀牛碑”一块。
除了上述节日 ‚ 务川仡佬族还有“六月六晒衣服”、“八月十五人团圆”、“冬至吃羊肉”等传统节日 ‚ 但影响程度不够深远。
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敬雀节
“雀鸟”为仡佬族民族图腾 ‚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 ‚ 进行祭祀仪式、表演传统民间技艺等。 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仡佬族民族文化 ‚ 尧上在这一天举办2010年“尧上仡佬族敬雀节”。 “敬雀节”是仡佬先民世代流传下来敬奉雀神的崇拜综合性民俗活动 ‚ 为仡佬族百姓祈祷子孙发达、家业兴旺、五谷丰登的一种祭祀活动。 据尧上邓氏家谱记载 ‚ 敬雀节至少有300多年历史 ‚ “敬雀节”以“敬雀”为核心 ‚ 包括了敬雀保存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和动态民俗文化的内容。
敬雀节上 ‚ 仡佬族同胞向游客展示魅力独具的活动内容:举行敬雀节祭祀、唱拦路歌、敬拦路酒 ‚ 表演长号唢呐、仡佬毛龙、仡佬婚俗、山歌对唱、印象尧上等。 开展斗牛、拉牛、抵杠、掰手腕、抵牙巴劲、捉放活鸡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民族民间竞技活动。
仡佬节的传统节日之祭山节
农历三月 ‚ 春山明媚 ‚ 春雨融融 ‚ 春燕归来 ‚ 万物复苏 ‚ 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刻 ‚ 也是仡佬族祭山的日子。 祭山一般在三月初三 ‚ 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 祭山的村寨为单位各自组织。 一村只有一姓者 ‚ 祭山由长房世袭主持;多姓杂处的寨子 ‚ 则轮流主持 ‚ 每年由数户共同当值 ‚ 用拈阄方式确定当值者 ‚ 主持人面对神树 ‚ 恭恭敬敬地献祭 ‚ 呼请名山神来享受祭物 ‚ 并祈祷山神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男子会犁牛打耙、女子会纺纱织布、多生子女。
神树所在山坡被仡佬人视为神圣之地 ‚ 备受爱护 ‚ 人们不得放牛马去践踏 ‚ 不得砍伐山上的树木 ‚ 也不能随意进山砍柴割草 ‚ 客观上起了封山育林的作用。
仡佬族风俗习惯之食俗
习惯日食三餐 ‚ 早餐稀饭或酸汤烫饭 ‚ 中餐和晚餐多为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 糯米食品 ‚ 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 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 ‚ 因制作方法不同 ‚ 各具不同的风味。 食用时 ‚ 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 ‚ 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 ‚ 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 ‚ 不仅可以凉拌 ‚ 单独作菜 ‚ 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 ‚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 ‚ 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 ‚ 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 ‚ 又可与其他菜相配 ‚ 制成各种风味菜肴。
仡佬族很喜欢吃辣食 ‚ 吃法很多 ‚ 如:将嫩辣椒放在干锅内爆成半熟 ‚ 然后用油炒煳;或将嫩辣椒煮成半熟 ‚ 晒干 ‚ 吃时再用油炸 ‚ 直接用来下酒。
仡佬族善酿酒 ‚ 以“爬坡酒”最富特色 ‚ 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谷等酿制而成 ‚ 常用作礼品赠送亲友。
仡佬族风俗习惯之婚庆礼仪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的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 ‚ 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 进门前 ‚ 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 ‚ 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 ‚ 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 ‚ 必须唱得合乎规矩 ‚ 否则要遭哄笑。 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 ‚ 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 ‚ 给祖宗父母磕头 ‚ 尔后“强抱”入轿中 ‚ 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 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 ‚ 才交给男方轿夫。 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 ‚ 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 ‚ 途中鸣号放炮 ‚ 吹吹打打 ‚ 非常热闹。 到新郎家拜堂后 ‚ 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 ‚ 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 ‚ 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 ‚ 婚礼更有趣。 新郎骑马去迎亲 ‚ 有4个伴郎相陪 ‚ 其中2人扛着竹扫帚 ‚ 另2人抬着酒肉礼物。 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拦路“抢劫” ‚ 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 ‚ 表示女家富有 ‚ 不稀罕你这点礼品。 新郎到了女方寨门 ‚ 有一群人手执木片围“打”新郎 ‚ 男方执竹扫帚要全力保护突围。 新郎跑进女方家门 ‚ 马上有“敬亲酒”招待 ‚ 而且新郎与新娘也相互敬酒。 敬酒毕 ‚ 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 ‚ 新郎执缰引路而归。
隆重的婚礼宴席分二台或三台 ‚ 即要连续吃二三道不同的席。 第一台是茶席 ‚ 只吃茶、油炸食品及干鲜果品。 第二台是酒席 ‚ 要喝白酒 ‚ 吃各种凉拌拼盘。 第三台是正席 ‚ 除必有的两碗扣肉外 ‚ 还得有各种烹炒的民族风味。
婚宴中 ‚ 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 咂酒是将酒酿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插上两根竹竿 ‚ 一弯一直 ‚ 竹节没有完全打通。 饮用时打通竹节 ‚ 直管进气 ‚ 弯管咂吸而饮 ‚ 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的歌手助兴 ‚ 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仡佬族风俗习惯之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着许多原始的古俗 ‚ 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 比如 ‚ 订婚时 ‚ 要吃鸡卦酒 ‚ 这是杀鸡后用鸡股骨占卜求吉利。 鸡卦谐音吉利的卦 ‚ 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种形式去细细讲究鸡股骨上的纹样是吉是凶 ‚ 而是把吃订婚酒统统称吃鸡(吉)卦酒。 吃鸡卦酒是在姑娘家举行的 ‚ 未来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认岳父母 ‚ 向岳父母敬献鸡卦酒 ‚ 第一碗酒必先敬献给岳母 ‚ 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时也要恭维老伴一番 ‚ 说娃娃是她养大的 ‚ 要由他娘作主。
有人说 ‚ 这是人类母权制在婚姻上由母亲做主的遗风。 仡佬族女人出嫁时要自动打掉上颚大齿1-2颗 ‚ 说是怕女人伤害夫家而产生的习俗。 夫家视处女为一种可畏的东西 ‚ 需打掉牙然后才敢与之成婚 ‚ 个中古远民俗遗风意味深长。 还有把门枋、追姑娘和打湿亲习俗 ‚ 在仡佬族婚俗里也很有特色。 把门枋是新娘离家出嫁时 ‚ 要双手紧紧地拉着门枋表示不肯离去。 这时候 ‚ 媒人就要过来强行拉开新娘的双手 ‚ 牵着新娘离开娘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声号哭 ‚ 唱哭嫁歌。 出嫁前还要乘人不备而逃跑 ‚ 让嫁家婶娘嫂子等女亲戚把她找回来。 离娘家出嫁前要拜别娘家祖宗 ‚ 姑娘的父亲要解开她衣领边的扣袢 ‚ 表示出嫁了的闺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员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湿亲则是在新娘娶进夫家之时 ‚ 一跨进屋 ‚ 就要用夫家准备好的清水洒向接亲的人。
传说这样可让清水淋去邪魔求个吉利。 还有一些和别的民族相异的 ‚ 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时 ‚ 要撑着伞由迎亲和送亲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 到夫家后也不兴拜堂 ‚ 直接就被引入洞房。 嫁装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里带到婆家的 ‚ 而是在生下头胎小孩满月后 ‚ 才由娘家把嫁妆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 ‚ 多为父母包办 ‚ 重彩礼 ‚ 现在也改变了 ‚ 选择吉日后 ‚ 迎亲这天 ‚ 新娘由接青人和送亲人陪同撑着伞步行到婆家不拜堂 ‚ 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仡佬族风俗习惯之 葬礼风俗
仡佬族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 ‚ 活着的人深感哀痛 ‚ 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 ‚ 以寄托哀思 ‚ 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 丧事礼仪纷繁复杂。
一般有为之亡人洗身、换衣、装殓、开路、跷棺、择地、安葬等仪式。 仡佬人认为父母的亡灵有三重意向 ‚ 一是要去与先祖相会聚在另一个世界里 ‚ 继续过群体生活 ‚ 其生活方式要与先祖桢;二是要像在世一样生产、生活;三是会惦记儿孙 ‚ 不时要回来关注。 因此 ‚ 孝子在为老人举办丧事时 ‚ 根据亡灵的意向作出相应安排。 洗面沐身、梳头(或剃头)、换上新衣裤(或裙)为的是让亡者干干净净、穿着整洁美观、有如过节走亲访友一样去会先祖。 仡佬族墓葬为朝向非凡。 古代有头向天 ‚ 脚站地为葬式 ‚ 即“竖而埋之”的竖葬。 又有脚向着墓地所在山坡顶峰的倒置 ‚ 这一葬式即民间所谓“横苗倒仡佬”。 无论竖葬还是倒埋 ‚ 都是让亡灵升天或从山顶上天的意思。 仡佬族在清代以前不立墓碑 ‚ 清代以后 ‚ 渐有仿效汉族立石碑的。 有的在坟前垒三块石头为标志。 有的在坟顶栽一长方石 ‚ 露出坟顶为一尺。 死者为男性 ‚ 栽石于坟顶左侧 ‚ 若为女性则栽石于右侧。 有的装一壶甜酒放在坟的顶部 ‚ 上用石块盖口 ‚ 称为“万年壶”。
仡佬族的人民是山的儿女 ‚ 生生死死不离大山 ‚ 所以历史上仡佬人死后地埋葬地也离不开山洞、石框、悬岩 ‚ 从而形成了非凡的民族墓葬结构。
山洞是老祖宗最早的栖息之处 ‚ 尽管人们早已走出了洞穴 ‚ 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里 ‚ 但老人亡故将其安放洞中与先祖同在是理所当然之事。 棺木放入洞穴称为“岩穴葬”。 早期仅放棺木于洞中 ‚ 清代渐有垒坟于洞中者。 天然洞穴有限 ‚ 亡人无穷 ‚ 这就有了在绝壁上开凿洞穴安置棺木的葬式。
在溪河之滨的悬岩绝壁上 ‚ 打孔钉木桩一排 ‚ 桩上搁放棺木 ‚ 横贴着绝壁 ‚ 称为“悬棺葬”。 元《云南志略·诸麦风俗》载:“人死则以棺木盛之 ‚ 置于千仞巅崖之上 ‚ 以先坠者为吉”。
仡佬族丧葬装殓或埋葬 ‚ 均不避铜铁等金属。 许多棺木是用粗铁链悬吊于岩洞里、石板墓、生基墓内。 大多数岩穴、石墓、生基墓中的棺木是用石鼓或砖块厚瓦垫着下部四角。 将棺木悬吊或他物垫棺 ‚ 都是不让棺木直接接触地面 ‚ 其实这都是绝壁悬棺的遗风。
仡佬族风俗习惯之年节禁忌
俗话说:“正月忌头 ‚ 腊月忌尾”。 仡佬族十分重视春节 ‚ 年头年尾的禁忌和特俗甚多。 在年除夕和正月初一 ‚ 一家老幼都要保持和谐的氛围以共享合家团圆的天伦之乐 ‚ 忌生气吵嘴和打骂小孩。 除夕称为“打封印” ‚ 初一称为“打开张” ‚ 于来年多不吉利。
烧“迎新火”。 俗话说:“三十夜的火 ‚ 十五的灯”。 仡佬族人家早在十冬腊月 ‚ 便要在山上寻找一个大树仡篼 ‚ 挖回家来晾干 ‚ 以备除夕之夜烧“迎新火” ‚ 又称为烧“仡篼火”。 如五德一带的仡佬族人说:“三十夜烧个大仡篼 ‚ 来年喂个大肥猪”。 明清时期仡佬族又有“仡篼苗”之称 ‚ 意为树大根深的土著民族。 正月初一早晨 ‚ 忌吹拨火炕里的仡篼火。 相传此时吹火拨火来年易遭口舌是非。 除夕吃年夜饭时 ‚ 忌吃汤泡饭。 据说吃了汤泡饭 ‚ 来年出门易遭雨淋。
年夜饭后 ‚ 有的人家要对房前屋后的果木喂饭喂菜 ‚ 也让树木过年。 先将树身砍个小口 ‚ 填上食物 ‚ 念道:“喂口肉 ‚ 结成团;喂口饭 ‚ 结成串”。
年夜饭后 ‚ 要封甑子 ‚ 不能打开。 到正月初二日早上 ‚ 家庭主妇将甑子抱到户外去打开 ‚ 舀着饭向野外抛撒 ‚ 念道:“放蚊子啊!放你飞 ‚ 飞远点;飞到阴山背后去 ‚ 好让这里干净点!” 除夕之夜忌串门。 半夜子时要放鞭炮开财门。 有一首守岁诗念“已闭财门莫乱敲 ‚ 年年守岁到通宵 ‚ 客来甜酒粑粑煮 ‚ 恭喜一声运气高。 ”
除夕之夜要洗脚。 洗脚不能洗到膝盖以上 ‚ 俗话说:洗翻山了来年走人户撞不到嘴(碰不上吃东西)。
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不能烧粑粑吃。 据说烧了粑吃易烧衣服 ‚ 或被火烧伤成疤子。 除夕之夜 ‚ 有的家庭主妇要将自家的秤、梳子、扫帚藏了起来。 据说:大年初一不能见到秤和使用秤称东西 ‚ 否则来年易碰见蛇。 大年初一不能梳头 ‚ 梳了头梳掉了运气。 大年初一不能扫地 ‚ 扫了地易遭大风;又说“扫穷扫穷 ‚ 越少越穷”。 大年初一不能吃米饭 ‚ 全天只能吃汤圆、绿豆粉、面条和饺子。 据说“饭”谐“犯”音 ‚ 以避免“犯消(易损坏东西)、“犯事”。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 初一早晨睡大觉俗称“挖窖” ‚ 意为做梦挖到地下的宝藏 ‚ 故不能惊扰其发财梦。
大年除夕和大年初一 ‚ 要到附近的祖坟去点烛烧香化纸 ‚ 俗称“上亮”给同祖先拜年。
大年初二日 ‚ 女婿女儿要到岳父母家拜年。 俗话说:“初一的儿子 ‚ 初二的女婿 ‚ 初三初四 ‚ 去吃狗屁”。
正月十五“过大年”。 入夜、花灯、龙灯只能在本寨玩 ‚ 不论贫富之家都要玩到(有孝服人家除外) ‚ 通宵达旦 ‚ 尽欢而散。 十五晚上各家要插路烛。 将点燃的蜡烛 ‚ 从房前屋后一支去插到户外的路上去。 据说将路照明 ‚ 以利蛇虫蚂蚁向外行走。 同时要做拖草鞋虫游戏:由一个小孩用草绳拖着一只烂草鞋在前面走 ‚ 另一个小孩用树枝在后面打 ‚ 口喊“撵草鞋虫!”。
“炒虫虫粑”。 十五日晚夜深时 ‚ 有的年轻人相邀 ‚ 到别人家的菜园里去偷些葱蒜苗、芹菜、萝卜之类 ‚ 到家里来和粑粑一起炒 ‚ 边炒边叫:“炒死青虫 ‚ 炒死蝗虫!”然后用碗分装着吃。 据说:这样做可以炒死田地里一切危害庄稼的害虫。 第二天 ‚ 当谁发现自家园子里的菜被偷以后 ‚ 不能“噘花鸡公”(骂街) ‚ 据说越骂得凶 ‚ 于偷菜之人越吉利。 “照青光眼”。 十五日晚 ‚ 家庭主妇将一只早已洗干净的粪桶 ‚ 装盛大半桶清水 ‚ 让一家老少逐个拿着蜡烛 ‚ 对着烛光看自己映在粪桶里的倒影面孔。 传说这样照了以后 ‚ 来年不犯火眼、青光眼等眼病。
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 ‚ 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 ‚ 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 如今 ‚ 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 ‚ 汉语已成仡佬人的交际工具。 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 通用汉文。 信仰多神 ‚ 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 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 ‚ 因此 ‚ 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历史
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 大约在2000年前 ‚ 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 ‚ 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 自明代以来 ‚ 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 ‚ 古称僚”。 仡佬族人主要从事农业 ‚ 以玉米为主 ‚ 其次还产稻、麦、薯等。 早在清代 ‚ 仡佬族人中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 ‚ 铸犁、制作鸟枪 ‚ 被人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 ‚ 所以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和当地的汉族相似 ‚ 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饮食习惯。 因为仡佬族人数少又居住分散 ‚ 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 就连语言也有很大差别 ‚ 往往分散居住在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 新中国成立前 ‚ 仡佬族人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 解放后 ‚ 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 ‚ 生产水平不断发展 ‚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仡佬族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 ‚ 语音特点上接近苗语 ‚ 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 ‚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达1000多年的交流历史造成的。 仡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 历史由口传文学(如古歌)传承。 已经出版了仡佬语注音和汉语对照的《叙根由》。
仡佬族服饰
据史书记载 ‚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 ‚ 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及腰 ‚ 袖背上绣鳞状花纹 ‚ 下穿无褶长桶裙 ‚ 整个裙子分为三段 ‚ 中段用羊毛织成 ‚ 染成红色 ‚ 上、下两段多用麻织 ‚ 一般有青、白色条纹 ‚ 外罩青色无袖长袍 ‚ 长袍前短后长 ‚ 均绣有花纹 ‚ 穿时从头上套下 ‚ 脚穿钩尖鞋。 男子多穿对襟衣 ‚ 男女均以长帕包头。 大约在三、四十年前 ‚ 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宗教
仡佬族的崇拜与信仰以祖先为主 ‚ 同时崇拜山神、大树神和土地等自然神灵 ‚ 有的地方受汉文化影响较早 ‚ 部分群众亦信仰佛教、道教。 祖先崇拜仡佬族祖先崇拜是其心灵世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其祭祖活动大都通过农历腊月三十、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三、八月十五等节日进行。 但各地仡佬族祭祀祖先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广西隆林县的仡佬族大部分家庭把祖先神台安置在房子最中间的厅堂里。 有的地区在灶房内放一小块木板或临时在堂屋贴上几张纸钱 ‚ 以示祖先的位置。 有的以自家房屋最近的小山作为祖先的替身或在灶前默念祖先的名字 ‚ 进行祭祀。 自然神崇拜自然神崇拜以三月三祭山神和大树神为主 ‚ 有的地方也祭“宝王菩萨”。 仡佬族人相信万物有灵 ‚ 天地山川、风云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皆有神 ‚ 五谷种子、碓、磨也有神 ‚ 认为祭之可得福。 仡佬族认为孩子拜古树、大石为“保爷” ‚ 孩子就可“易养成人”。 因此 ‚ 在仡佬族的信仰中 ‚ “神灵”比比皆是 ‚ 呈现着直接的泛神、多神信仰。 偶像崇拜仡佬族也有一种偶像崇拜仪式“扎艾狗” ‚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 贵州遵义、仁怀等县的仡佬人都要到坡上割来蕲艾并扎成似狗的形象 ‚ 烧香、燃烛、献酒饭祭祀后 ‚ 将其挂在大门的横枋或燕子梁上 ‚ 以保全家人丁平安。
仡佬族建筑
仡佬族民间建筑。 住房一般分作三间 ‚ 中间为堂屋 ‚ 不住人。 也有分作两间者 ‚ 一间作卧室 ‚ 一间作厨房。 以前的建筑形式有土筑房、篾编房和石砌房、小树条编织成的篱笆房、用枝枝作架盖以茅草的塌塌房和四脚棚。 塌塌房檐下有矮小墙壁 ‚ 四脚棚一般成三角形 ‚ 屋檐触地。 还有一种穿斗房(也称“高架房”) ‚ 用大木柱和厚木板建成 ‚ 以瓦片或薄石板盖顶。
仡佬族禁忌
仡佬族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 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 ‚ 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 ‚ 不能跨门槛 ‚ 也不能到井边挑水。 仡佬族热情好客 ‚ 亲戚朋友相聚 ‚ 都要以酒为礼 ‚ 遇到喜庆或节日 ‚ 酒必不可少。
▎仡佬族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带字义分析
一 、 【美宏】
美:称美 ‚ 赞扬;幸福;心地善良;春风得意 ‚ 开心。 美字五行属水 ‚ 用作小孩子名字意指花颜月貌 、赞叹不已、善解人意。
宏:指众多、渊博、宏大、远大、福报渊博。 宏字五行属水 ‚ 婴儿名字霸气好听的 ‚ 用作人名意指气概不凡、宏大、事业有成之义。
二 、 【梓妤】
梓:指落叶乔木。 木料可供工程建筑及生产制造器皿的用处。 梓字五行属木 ‚ 用作小孩子名字意指生机盎然、健康成长、自立自强之义。
妤:基本上字意同“婕” ‚ 表明好看、聪明、漂亮 ‚ 实际意义唯美。 我国汉朝宫里女官称。 妤字五行属水 ‚ 婴儿名字霸气好听的 ‚ 用作人名意指聪明、美若天仙、百伶百俐之义。
三 、 【骏腾】
骏:本意为良马、马儿 ‚ 骏的本意是“质量优秀的马”、“处于质量金字塔式尖的马”古同“俊” ‚ 智谋简直无敌。 骏字五行属金 ‚ 用作宝宝名字意指非凡、完美主义者、才可以出色之义。
腾:指升高、弹跳、飞奔、新款奔驰、奔流之意。 腾字五行属火 ‚ 宝宝名字霸气好听的 ‚ 用作人名意指满腔热忱、一往无前、前程远大之义。
四 、 【婧雅】
婧:喻指纤细幸福 ‚ 漂亮美女 ‚ 也描述有才可以。 婧字五行属木 ‚ 用作宝宝名字意指美貌、有气质、博学多才之意。
雅:一般指温文尔雅、幸福、规范 ‚ 本义刚正不阿、崇高。 雅字五行属木 ‚ 宝宝名字霸气好听的 ‚ 用作人名意指高尚、漂亮、温文尔雅、有品位之义;根据起名68网(www.qm68.com)网名字库大数据分析 ‚ 【婧雅】这个名字更适合给宝宝婴儿起名取个霸气好听的名字 ‚ 这个名字女孩使用比例高。
▎仡佬族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骏瑚、素华、智荧、弘潇、甜芯、
才泽、子学、性杰、林涛、斌艺、
俊秋、皓山、尚宏、鼎强、杰乔、
廷坤、正诚、相中、诚勤、志燮、
誉鳖、未东、峰凯、禹勋、亦煊、
煜天、敬丰、敬业、皓波、世耀、
晨浠、馨灵、旋狮、勃志、康康、
薏洁、正华、怀思、访容、珊飞、
维杉、黄培、洵直、轮泽、豪绍、
枫秀、兰浩、香淑、莉婕、洁萱、
坤士、弘益、丽胜、恒长、书卿、
▎仡佬族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筛选186个时髦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