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起源和来历 ‚ 这里是曾姓起源 ‚ 为你详尽的介绍曾姓的来源 ‚ 曾姓的始祖 ‚ 曾始的迁徒分布 ‚ 曾姓的郡望堂号 ‚ 曾姓字辈等相关曾姓所有知识。 让你对曾姓家族起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天下一曾无二曾 ‚ 现在曾姓的中国人 ‚ 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 ‚ 系出自姒姓 ‚ 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 ‚ 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 ‚ 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 起名网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 ‚ 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 ‚ 后去邑旁(即“阝”旁) ‚ 表示离开故城 ‚ 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 ‚ 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 ‚ 因曾姓先前是一家 ‚ 所以对于同姓联婚 ‚ 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1、起源之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 ‚ 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 ‚ 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 ‚ 发生过一次大洪水 ‚ 持续了很长时间。 田地被淹没 ‚ 庄稼被冲毁 ‚ 房屋倒塌 ‚ 牲畜死亡。 洪水泛滥 ‚ 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 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 ‚ 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 洪水时涨时退 ‚ 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 ‚ 滚)号若阳的人 ‚ 是黄帝族后裔 ‚ 为夏部落酋长 ‚ 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 ‚ 为崇伯 ‚ 赐姓姒。 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 ‚ 他生性耿直 ‚ 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 ‚ 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 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 ‚ 企图把洪水堵住。 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 ‚ 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 ‚ 最后把堤冲溃 ‚ 大水更加横流泛滥。 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 ‚ 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 ‚ 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 ‚ 围了南边北边泛滥 ‚ 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 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 舜见鲧治水9年 ‚ 非但没有成功 ‚ 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 ‚ 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起源之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 ‚ 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 ‚ 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 ‚ 改用疏导的办法。 他根据地形的高低 ‚ 疏通河道 ‚ 排除积水 ‚ 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 ‚ 流向大海。 经过13年的努力 ‚ 制服了洪水。 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 ‚ 回到平原上。 接着 ‚ 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 ‚ 引水灌溉 ‚ 化水害为水利 ‚ 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 ‚ 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 ‚ 吃苦耐劳 ‚ 为天下人谋利益 ‚ 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 在外面一共13年 ‚ 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 ‚ 却没有进去看一看。 “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 ‚ 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 ‚ 被尊称为“大禹” ‚ 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 ‚ 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 ‚ 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 ‚ 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起源之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 ‚ 因为禹治水有功 ‚ 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 ‚ 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 ‚ 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 ‚ 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 ‚ 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不久 ‚ 皋陶死 ‚ 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 但是 ‚ 当禹年老死后 ‚ 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 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 ‚ 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起源之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 ‚ 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 ‚ 户)氏的反抗。 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 ‚ 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 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 ‚ 最后把有扈氏灭了。 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 ‚ 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 ‚ 他的儿子太康即位。 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 他不管政事 ‚ 专爱打猎。 有一次 ‚ 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 他越打越起劲 ‚ 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 ‚ 黄河下游的夷族 ‚ 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 ‚ 义) ‚ 野心勃勃 ‚ 想夺取夏王的权力。 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 ‚ 觉得是个机会 ‚ 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 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 ‚ 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 ‚ 走到洛水边 ‚ 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 ‚ 拦住他的归路。 太康没法 ‚ 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 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 ‚ 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 ‚ 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 ‚ 百发百中。 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 到仲康一死 ‚ 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 ‚ 夺了夏朝的王位。 他仗着射箭的本领 ‚ 也作威作福起来。 他和太康一样 ‚ 四出打猎 ‚ 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o ‚ 啄)。 寒浞瞒着后羿 ‚ 收买人心。 有一次 ‚ 后羿打猎回来 ‚ 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 ‚ 夺了王位 ‚ 霸占了后羿的妻妾 ‚ 并生下两个儿子 ‚ 一个叫浇(ao ‚ 傲) ‚ 一个叫殪(yi ‚ 意)。 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 ‚ 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 ‚ 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 ‚ 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 ‚ 见相被杀 ‚ 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 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 ‚ 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 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 ‚ 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 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 ‚ 对他特别爱护。 少康长大后 ‚ 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 ‚ 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 少康长大以后 ‚ 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 对寒浞 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 ‚ 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 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 椒还没到有仍 ‚ 少康得 到了消息 ‚ 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 有虞的诸侯叫 虞思 ‚ 是有虞氏之后 ‚ 世代与夏后氏亲善 ‚ 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 ‚ 就热情接纳 ‚ 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 ‚ 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 ‚ 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 ‚ 又把纶(今河南虞城 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 在此地 ‚ 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 ‚ 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 于是 ‚ 少康便以纶为基础 ‚ 积蓄力量 ‚ 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 ‚ 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 ‚ 有个逃居在有鬲(li ‚ 利 ‚ 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 ‚ 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 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 ‚ 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 然后 ‚ 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 ‚ 季杼的军队灭了殪 ‚ 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 ‚ 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 ‚ 又重新夺回政权 ‚ 恢复夏后氏统治。 史称“少康中兴”。 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 ‚ 恢复了夏禹的业绩 ‚ 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 ‚ 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 ‚ 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 ‚ 因此 ‚ 上任伊始 ‚ 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 ‚ 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 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 ‚ 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 ‚ 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加强集权统治 ‚ 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 少康的小儿子曲烈 ‚ 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 ‚ 曾)的地方 ‚ 建立鄫国。 据说 ‚ 曲烈天生神异 ‚ 精勤思考 ‚ 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 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 ‚ 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 ‚ 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 ‚ 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 ‚ 曾)。 公元前 567年 ‚ 鄫被莒国所灭 ‚ 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 ‚ 在今河南方城县北。 《国语·郑语》昭注:“缯 ‚ 姒姓 ‚ 申之与国也。 ”缯作为申国的与国 ‚ 当与其相近。 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 ‚ 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 ‚ 其同姓亲族 ‚ 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 ‚ 或被迫向四方迁徙。 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 ‚ 封鄫为子爵 ‚ 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 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 ‚ 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 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 ‚ 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 襄公四年 (前569年) ‚ 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 ‚ 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 ‚ 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 ‚ 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 ‚ 生公子巫。 不久 ‚ 时泰又娶莒女 ‚ 生子后欲立为嗣 ‚ 危及巫的地位。 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 ‚ 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 同年十月 ‚ 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 ‚ 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 ‚ 结果吃了败仗。 次年 ‚ 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 ‚ 联合抗楚 ‚ 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567年 ‚ 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 ‚ 而怠慢了莒国 ‚ 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 ‚ 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 ‚ 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 ‚ 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 ‚ 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 ‚ 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 ‚ 古代称国为邑) ‚ 作为自己的姓氏 ‚ 于是便有了曾姓
曾姓源于山东 ‚ 汉代之前未出山东 ‚ 自西汉开始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 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属湖南) ‚ 是为长沙房 ‚ 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 ‚ 是为扶风房。 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 王莽之乱后 ‚ 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 ‚ 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 ‚ 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 自清代起 ‚ 曾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起源之春秋时期
曾姓远出于夏禹 ‚ 到了春秋末年 ‚ 家族中出了曾点 ‚ 曾参(宗圣曾子)父子。 曾姓族谱中把宗圣曾子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起源之两汉时期
发祥于山东的曾氏 ‚ 于西汉末年 ‚ 王莽篡汉时 ‚ 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庐陵一带。 然后 ‚ 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 ‚ 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 ‚ 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 ‚ 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 ‚ 遂使曾姓发展成为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起源之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徙居蜀郡(四川)
起源之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 ‚ 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 ‚ 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 ‚ 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 南丰曾氏经江西广昌、石城 ‚ 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 ‚ 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起源之宋元时期
宋元间曾参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 ‚ 官封鲁国公 ‚ 宋政和壬辰年 ‚ 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 生子仲辉 ‚ 辉子桢孙、佑孙 ‚ 因宋元兵扰 ‚ 不能安居 ‚ 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 ”宋末已有曾姓先民到金门居住了。 靖康乱时 ‚ 金门乱世中的桃源 ‚ 当时梁、傅、曾姓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 ‚ 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孝宽 ‚ 北宋宰相曾公亮子 ‚ 自晋江迁江阴”;
《海虞曾氏家谱》:“始迁祖怀 ‚ 世为晋江人 ‚ 宋室南渡 ‚ 自京城迁居常熟。 后官至右丞相 ‚ 赐第县治西衮绣坊。 本族一世祖懈 ‚ 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江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硅子第三十五世隐自吉阳移家泉州 ‚ 第四十八世德于明初自晋江移家江阴之南乡 ‚ 至其孙享禄、良禄之后析为东分、西分 ‚ 散居于曾村、戈巷、金巷等处。 ”
江西南丰曾氏迁至润州 ‚ 《润城西门外曾氏重修族谱》:“一世祖为北宋曾布 ‚ 崇宁年间出守润州 ‚ 子孙遂世居之。 ”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始迁祖坟政、如湖、京益 ‚ 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
起源之明清时期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始迁祖宣杰 ‚ 明永乐二年自吉水迁至湖南龙阳邑南小塘”;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第五十六世芝 ‚ 明永乐至弘治间人 ‚ 自永丰迁来宁乡 ‚ 居于麻田”;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始迁祖定四郎 ‚ 明初由江西万载迁湘乡 ‚ 卜居女句水七里塘曾家边”;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圣三郎元季由赣迁湘乡 ‚ 是为本族始祖。 其子镇抚明初徙居邑南黄花韶岭间 ‚ 卒葬榔山;其子纹禄自榔之神山徙居龙潭头江”;
康熙十年(1671年) ‚ 政府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 ‚ 外省移民纷纷迁入四川。 曾姓也在其中。
雍正五年(1727年)歉收 ‚ 由长江水路入川的“楚省饥民”“日以千计”两湖百姓携家眷入川者 ‚ 不下数十万 ‚ 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 曾姓族人也在这次西行之列。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称:“始祖志诚 ‚ 元时由赣入粤。 始迁祖兰耀、集虞 ‚ 清雍乾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 ”民国《成都曾氏支谱》记载 ‚ 仅广东兴宁曾氏就有成都、崇宁、新津、彭县、彭山、嘉定、犍为、华阳、金堂、仁寿等地;民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说 ‚ 广东长乐曾氏分别迁往简州、金堂、成都、华阳、新都、新繁、资阳。
起源之迁入台湾
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 ‚ 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吻 ‚ 他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便到台湾开垦了。
曾姓大举移居台湾却在清朝 ‚ 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曾姓入台者30人:
康熙年间 ‚ 一人与许姓合垦新竹县香山乡(今归新竹市) ‚ 一人到今彰化县竹塘乡开垦;
康熙末年 ‚ 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深耕堡(今新化县沙山乡);
康熙雍正年间 ‚ 曾某与邱、乌二姓 ‚ 合垦屏东县车城;
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南安(今属福建)人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
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陆丰(今属广东)人曾国鹄入垦竹北二堡圆山(今新竹县红毛乡);
雍正初年 ‚ 曾某与巫、何二姓开垦猫罗堡柳树林庄、登台庄;
雍正年间曾某与许、叶二姓合垦今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香山;
乾隆六年(1741年)漳州(今属福建)人曾合记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店市)顶城里;
乾隆八年 ‚ 广东人曾某与广东人赖、曹、温三姓 ‚ 福建人田、庄二姓 ‚ 开垦苗栗二堡通霄庄(今苗栗通宵镇);
乾隆三十年 ‚ 同安(今属福建)人曾某入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
乾隆四十年曾某与何、巫二姓合垦今台中县东势镇;
乾隆四十一年泉州(今属福建)人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青湖村中湖;
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
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干运入垦新竹县宝山乡。
起源之迁徙台曾姓族人的籍贯
迁徙台曾姓族人以福建、广东居多 ‚ 多系龙山派苗裔。
新竹县竹北乡莰顶曾氏的祖先 ‚ 就是第67派裔孙 ‚ 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自福建同安渡海入台的。
台北县曾氏 ‚ 亦出晋江曾氏。 桃园新屋乡永安村曾氏 ‚ 则来自广东陆丰县 ‚ 自武城繁衍而来。
起源之迁徙台曾姓族人的分布
迁居台湾曾姓族人的聚居地看主要在新竹、南投、台南等地
晋江新市武城曾氏迁往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今属新竹市)、竹堑、彰化、淡水(今属台北县)、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晋江畲店曾氏迁往咬狗竹、盐水港;泉州龙笋曾氏迁往彰化城内、府城等。 随着当地曾姓居民的增多 ‚ 随之也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自然村 ‚ 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 ‚ 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 ‚ 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
民国四十二、三年间(1953--195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 ‚ 阳明山一特别区 ‚ 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 ‚ 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 ‚ 全省住民828804户中 ‚ 有曾姓12002户 ‚ 占全部户数的1.45% ‚ 居全省737姓的第16位。
起源之移居海外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载:108名族人移居南洋 ‚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34人到海外谋生。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载:“应助 ‚ 明威将军 ‚ 生于顺治己丑年(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 ‚ 卒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 ‚ 旅葬安南国(今越南)” ‚
《武城曾氏宗谱》记载有的毓萱、毓应、毓蒲、毓宁4人:
毓萱 ‚ 字秉可 ‚ 号仕受 ‚ 生康熙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 ‚ ……少游东瀛……;
毓应 ‚ 生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廿二日 ‚ 往番邦;
毓蒲 ‚ 生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 ‚ 往暹罗;
毓宁 ‚ 生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 ‚ 卒乾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 ‚ 葬在暹罗。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有坤观、衍国两人:
坤观 ‚ 字贻地 ‚ 生乾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 ‚ 卒乾隆辛亥年(1791年)六月初十日 ‚ 殁于吕宋;
衍国 ‚ 号怀远 ‚ 生于雍正丙午年
(1726年)八月十八日 ‚ 卒于乾隆乙酉年门765年)九月廿九日 ‚ 殁葬吧地。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
传龙 ‚ 生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正月初二日 ‚ 往南洋。 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
传挺 ‚ 生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七月二十日 ‚ 在南洋。 配连氏 ‚ 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 ‚ 在南洋。 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
纪巩 ‚ 生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 ‚ 往南洋。 配陈氏 ‚ 生宣统二年庚戌五月初十日 ‚ 卒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 ‚ 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山;
纪烈 ‚ 生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 ‚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匪乱 ‚ 携妻徐丽 ‚ 子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士。 夫妻卒葬南洋 ‚ 子孙现在拉美士;
广听 ‚ 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八月初七日 ‚ 往南洋。 配陈氏 ‚ 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九月初五日 ‚ 卒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 ‚ 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山公冢;
昭美 ‚ 字口焕 ‚ 生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 ‚ 卒葬南洋。 配黄氏 ‚ 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 ‚ 卒民国十八年己六月初九日 ‚ 葬南槟榔屿眼唐。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 ‚ 已无从可考 ‚ 《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 ‚ 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 ‚ 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 ‚ 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 ‚ 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 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 ‚ 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 ‚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平曾氏重修族谱二十九卷首一卷 (清)曾书之 ‚ 曾高望纂修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守约堂木刻本 三十九册 河北大学
(安徽黄山)曾氏文献存征五卷 曾士璋辑 清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太平曾氏通介房谱》
(湖南衡阳)曾氏六修族谱 (清)曾育才修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宗圣堂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山东历城)曾氏家乘略二卷 (清)曾自尚增辑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修民国三年(1914)重镌本 一册 河北大学(二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民国)曾百容等续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大渡乡 注:清光绪三十一年曾少衡创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一卷 (民国)曾毓南、曾广发重修 民国十九年(1930)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 注:清咸丰十一年曾毓楷、曾红万等首修(湖北新洲)武城曾氏宗谱八卷 (民国)曾志益重修民国十二年 (1923)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武城曾氏族谱二卷 木刻本 湖南来凤县志办 注:该族散居湖南龙山、湖北来凤等地
(湖南)湘乡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嘉言、曾大型等修 ‚ 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 清嘉庆四年(179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湖南)曾氏支谱齿录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写本 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乡等地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曾贯之、曾得宗修 ‚ 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 湖南图 存八卷
(湖南湘乡)曾氏田宅族谱口口卷 (清)曾瀛、曾尚录等纂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 湖南图 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氏七修族谱四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活字本 二册 湖南图(存卷1、2 ‚ 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乡)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 (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 ‚ 曾毓绪、曾广镕等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9)、美国
(湖南)湘乡田田曾氏续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 (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 民国六年(1917)武城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益阳)曾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四卷 (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十八年(1892) 活字本 湖南图(存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衍湖南湘乡大界五修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民国)曾广杰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活字本 湖南图(存十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曾心德、曾连胜修 ‚ 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又一部存二册 ‚ 又一部存三册)
(湖南衡阳)衡西曾氏五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养志堂活字本 七册 吉林大学
曾氏宗谱不分卷 曾星炳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曾氏家乘不分卷 (清)曾彬文辑 民国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曾彬文卒于清咸丰十年 ‚ 后人增辑记事至宣统间
(江苏南京)武城曾氏派衍金陵族谱口口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
(江西吉安)梅山曾氏重修族谱 木刻本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江西)曾氏宗谱四卷 江西铜鼓县丰田木刻本江西档 (江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三 (1907)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 残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口口卷 (民国)曾大方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江西吉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江西萍乡)萍邑曾氏祠册一卷 (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清喜清光
(江西修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照临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江西图
(江西)袁祠曾氏族谱四十三卷前编二卷后编一卷 (清)曾挺森等纂修 清同治元年(1875)鲁国堂木活字本 江西图 (存七卷)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达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常熟曾氏义庄活字本 一册 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日本、美国 注:首修于明曾玉梁
(四川成都)曾氏通谱蜀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民国三年(1914)成都曾氏墓祠刻本 历史所、河北大学(二部)、南京大亨、四川图 注:清乾隆五十八年曾痴园始修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一册 林添福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湖南)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 四册 美国
(香港)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七年(1891)写本 一册 美国
(香港新界)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武城曾氏家乘一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序木活字本 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口口卷 (清)曾文王撰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刊本 美国(存卷1)
武城曾氏家乘十卷 编修者不详清乾隆四十六年木活本六册美国国会
武城曾氏续修家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江西吉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蹲、曾衍咏同修 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江苏常熟)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民国)曾达文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常熟曾氏义庄排印本 三册 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江麻苏州市图、江苏常熟市图、美国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家乘八卷 清乾隆四十六年 (1781)序刊本 六册 日本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曾庆良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油印本 一册 日本、美国
武城曾氏谱原残一卷 曾文玉 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日本东京帝大
曾氏家训八卷 曾克专 民国铅印本 一册 日本东京帝大
(山东嘉祥)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四卷(清)曾宪柘主修 清官统二年(1910)木刻本 山东嘉祥县满洞乡南武山村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口口卷 (明)曾孔化辑 明嘉靖刻本 上海图 存五卷
(江西吉安)庐陵曾氏家乘六种三十二卷(明)曾孔化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刻本 上海图、天一阁
(富顺)曾氏宗圣支谱 曾昭煌等编修 民国石印本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绵竹)曾氏家谱不分卷 (清)曾文生续修 清咸丰间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此谱首修于清乾隆年间曾仁山
(四川)富顺曾氏宗圣支谱不分卷 (民国)曾昭煌编纂民国间石印本 四川图(存一册)
(四川简阳)曾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川图(存一册)注:记事迄同洽年间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忠谋堂刻本 四川图 (存一册)
武城曾氏全国通谱七卷 (民国)曾贡三、曾介圭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石印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7)
(湖南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等纂
民国间湖南宁乡曾氏南宗总局活字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修 ‚ 此为四修
(四川内江)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清)曾锡光、曾传谷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内江曾氏宗祠刻本 十二册 四川重庆市图 注: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初修
(福建晋江)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 (清)曾濠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龙山部份 清康熙六十年(1722)钞本一册 台湾
(福建南安)台湾曾氏族谱 (清)曾庆云序 ‚ 曾永和题清光绪三十年(1904)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次源流族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宁化)曾氏世系谱 (清)曾光清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平和)燕翼堂曾氏族谱 (清)霞山氏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同安)*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曾昆和修清道光元年(1821)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永定)太平寨曾氏家谱 (清)曾玉音原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钞本 一册 台湾 注:记事补止清光绪六年
(福建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 (清)曾玉音重修 ‚ 曾味根续修 ‚ 曾庄、曾文鳌三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39)钞本 一册 台湾
(广东梅县)曾氏家谱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钞本 一册 台湾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口口卷 (清)曾纪湖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刊本 十一册 台湾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玉音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钞本 一册 台湾
广泽尊王谱系纪略不分卷 曾天爵 1968年油印本平装一册 万万斋 附注五代闽南安郭忠福后受封广泽尊王之谱传、附土库凤山寺尊王版画像
曾氏先贤史略特辑不分卷 (美国纽约)曾纯利 1958年纽约曾三省堂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
台北市曾氏宗亲会会讯不分卷 曾氏会讯编委会 1962年台北市曾氏宗亲会、曾纪华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
大界房(曾氏)四修族谱不分卷 (清朝)曾广祚 1967年台湾学生书局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附注湘乡曾氏文献、曾约农、曾宝荪等在台重印曾氏大界房族谱
宗圣志不分卷 (明朝)曾承业宗圣奉祀官府、196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本 精装一册 万万斋、北文献会、国史馆 附注曾宪口等在台湾重印宗圣传记事略
曾氏家乘五卷 曾克专 1958年曾克专铅印本 平装一册 万万斋、省文献会、北文献会 附注由赣人闽曾氏庐陵公裔孙谱系
沙田曾大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写本册 香港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刊本 四册 香港大学
武城曾氏宗圣志谱二十卷册 香港大学曾容光 清光绪十六年影印曾宪 1968年刊本
新界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光绪十七年写本一册 香港大学
曾氏家乘五卷 曾克专 1958年铅印本 一册 香港大学
曾氏家乘不分卷他家谱学会
(福建)曾氏族谱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克专 1958年铅印本 一册 犹曾六郎 刊本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69年刊本 1969年刊本
(福建)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朝清 196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海澄)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柱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晋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宁化)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宁化)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清贤 刊本 一册 犹曾元辅 民国十五年刊本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曾得昌 刊本 一册
(福建平和)曾氏家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民国三十七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平和)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真枝 1980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平和)曾氏族谱不分卷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同安)曾氏家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林碧珠 1985年刊本 (福建同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取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同安)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武平)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武平)曾氏族谱不分卷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人格 1975年刊本曾蓬辉 1983年刊本曾庆祥 刊本 一册 犹 (福建永定)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玉音 清嘉庆十二年刊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博罗)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修山 1971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程乡)曾氏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海丰)曾氏族谱不分卷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湘江 1963年刊本编修者不详 1968年刊
(广东嘉应)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乾隆二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广东镇平)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义秀 1984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系)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呈贞 1976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南邑)曾氏家谱不分卷 杨朝逢、杨丹桂 197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台湾)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云(序)、曾永和(题) 清光绪三十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头公派下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丽纹 1979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嘉庆九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雾峰)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申甫 民国十二年、1976年 (续抄)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永定)曾氏雍睦堂题名谱不分卷 曾玉音、曾味根、曾庄、曾文鳌清乾隆四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世系统图不分卷 曾焕魁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列代祖先祭祀表及户口誊本)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传家宝(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元辅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稻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玉音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惠安獭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福建惠安獭江曾氏族谱不分卷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民国十六年刊本 一册曾颐和 刊本 一册曾颐和 1967年刊本
广东省揭阳县西门外五经富客属宗圣曾子五十五世孙支系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黄帝至夏禹历代远祖史料集不分卷 曾颐和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回忆录不分卷 曾勤华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家谱(曾氏)不分卷 曾聪恕会缩微胶卷
家族簿不分卷编修者不详会缩微胶卷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
金湖春秋(曾氏等家谱)不分卷 曾人口(曾启修)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开澎始祖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江海、曾其明、曾荣宗、曾根旺 198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家谱不分卷 曾一平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派曾氏家谱牒(正本)不分卷 民国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龙山世系 ‚ 第六十五派才公直系考直系图不分卷 曾份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上曾氏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之神位不分卷 彭素娟(抄) 1985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曾氏历代族谱不分卷 曾和文(重抄) 1970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鲁国堂族谱(曾氏)协春分堂不分卷 曾蓬辉 1983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南投曾质朴公派下家谱不分卷 曾海倾 1973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
平和族谱不分卷 曾焕枝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嵌顶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7年刊本 一册 犹他曾昆和 清道光元年刊本
泉郡龙山分派于台湾此路海山郡板桥庄下深丘曾氏历代家承不分卷 曾人焕 民国三十二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荣泉家谱(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荣泉 民国十一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汝拱汝潮曾公派下裔孙族谱不分卷 曾盛和 198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鲁国郡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来 1982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堂尚上历代祖高曾祖考妣神位不分卷 曾清发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省堂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85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三峡瑞峰公派下族谱不分卷 曾濠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神经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民国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清乾隆四十六年刊十八年刊本 一册十六世曾六一公派下家系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世系族谱(曾氏)不分卷 曾忠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2年刊本 一册
台北竹堑曾氏族谱序、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金定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台湾桃园永安村曾姓沿起及原籍界台籍历代谱序不分卷 曾门 196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太平寨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玉音 清嘉庆十二年、清光绪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堂家谱不分卷 曾进松 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武城曾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曾纪湖 清道光十七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雪兰莪曾氏宗祠族谱不分卷 曾庆贤 1960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燕翼堂曾氏族谱不分卷 霞山氏 清咸丰十一年刊本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依照童印族谱抄族谱(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祥富 民国二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永定迁台曾氏派字系统表不分卷 曾子中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元才公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宝荪回忆录不分卷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东灿家谱表不分卷 1976年刊犹他曾宝荪 1969年刊本 一册
曾东灿家谱表不分卷 曾东灿 1980年刊本 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国堂族谱不分卷 曾富雄 1982年刊本 一册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系图(曾家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族谱记录簿不分卷 曾水发 1959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家祖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77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见龙公尝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景和家谱表不分卷 曾景和 1981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丘渊源考不分卷 曾清贤 1981年刊本 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 曾水照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第六十五派才公房直系考不分卷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册 1976年刊本编修者不详曾氏黄氏梁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乘不分卷 曾克专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礼簿不分卷 曾荣村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册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缩微胶卷
曾氏家谱不分卷 胶卷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曾连科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秋林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松麟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曾嵩生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
曾氏家谱蔡惠荣(抄)不分卷 1979年 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学序编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家族原谱不分卷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曾克专 1962年刊本曾文楷 1977年刊本 一册
曾氏历代系统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七十三世伯杂公家谱不分卷 曾颐和 1961年刊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次源流族谱不分卷 曾光清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次源流族谱不分卷 曾光清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清道光二十六年刊
曾氏世系谱不分卷 曾光清 清道光二十六年刊本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世系图(平和衍台湾部份)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6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手抄族谱不分卷 曾火顺 刊本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系统图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谱学会缩微胶卷册犹他家谱册 犹他家曾氏裕振公派高祖十七世日恭公支派系家谱不分卷 曾监灶 1981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渊源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60年刊本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源流大宗谱(抄录式)不分卷 曾锦祥(抄)十六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宗族世谱不分卷 曾阿山 1975年刊本册民国三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南投镇内兴里)不分卷 曾炳炉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平和部份)不分卷 曾添福 民国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74年刊十一年刊
曾氏族谱(神经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 ‚ 屏东全台宗圣公祠六大户派下不分卷然 1974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57年刊本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安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1957年刊本 一册
曾氏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 196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德才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三捷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振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抄录不分卷 曾金莲 1975年刊本 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龙山部份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清康熙六十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五十五派公房不分卷 曾建安 民国三十八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序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民国十二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族谱序不分卷 曾焕进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祖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氏祖先忌辰表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文滔药簿(后附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文滔 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宪泽家谱表不分卷 曾宪泽 1980年刊本 一册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姓系统一览表不分卷 曾文楚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姓族谱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1976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曾姓族谱不分卷 彭玉旺 1966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张曾家族谱不分卷 曾新德 民国十五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张哲山传不分卷 曾和安 197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彰化花坛白沙村曾家族谱不分卷 曾耀东 1977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镇平南山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秋月 1970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竹堑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银镂 1958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竹堑曾氏族谱手抄部份不分卷 曾肇珠、曾蓝投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子孙宗族芳名簿不分卷 编修者不详 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祖考口仁善子嵩曾公系统表不分卷 曾子嵩 1961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祖谱(永定移台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宪毅 1980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祖宗谱序不分卷 曾戌坤 1972年刊本 一册 犹他家谱学会缩微胶卷
(浙江常山)定阳桂岩曾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曾宗鲁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村老坞 不全
(浙江常山)曾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新村白谷圩(存卷3)
(浙江常山)定阳曾氏宗谱三卷 清同治十三年(1874) 油印本 浙江常山县东鲁黄坞岭路底蓬
(浙江常山)武城曾氏族谱十卷 清宣统元年(1909)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乡占汗村
(浙江常山)前川曾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王朝佐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前庄坂(存 卷1、2)
(浙江常山)续修曾氏宗谱常山龙尧麦圹世系不分卷 民国